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佛教气功 >> 佛家典籍 >>

迈向生命的圆满(2)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30 10:29

  (三)不为情囿

  情,有正、有负,有大、有小,有凡、有圣。佛陀号能仁,菩萨一词的根本含意就是觉醒了的有情。情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根源。情更是成佛的资粮——无情不能成佛。

  何以说情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呢?此一情,有正、有负,负的情是恨——是仇恨、斗争与毁灭;正的情是爱——是牺牲、奉献与和谐。最渺小的昆虫,最低级的动物,都有它最基本的挚情、慈爱,否则就不能够繁衍下去。

  情,并不是个坏名词,如果人类没有情,同时也就没有了道德、信赖和共存的基础。说某人无情无义,这等于说他不是人,连冷血动物都不如,因为冷血动物也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挚情。

  倘若人不爱父母怎能算孝?不爱子女又怎能是慈?不爱国家,不尽做国民的责任义务显然就是不忠。背弃朋友又岂是义?不爱自己的声誉就丧失了信。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从一个情字萌芽、茁壮的。

  扩情于家族,可以齐家;扩情于邦国,可以治国;情周万类,即是‘能仁’,即是佛。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佛的名号之一就是‘能仁’。

  如果缺少无私、无我的热情,情感冷漠、意志消沉,那绝对不是学佛的材料,也不具备学佛的资质。佛、菩萨的情,是无缘大慈——对众生的苦恼无条件的同情,不是因为认识他,和他有亲戚或利害关系才同情;同体大悲——对众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这就是佛、菩萨的情。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应该是有炽然的热情而又迥超无我——热情很高,但不是出自有我、为我之私。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我们只要尽量扩大情的领域至无限大,就可以完成作圣之功。

  不为情囿,也就是说不要局限于儿女私情,不要把感情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不肯扩散;如果把情局限在一己之私,不肯扩散开来,那就太自私了,绝对不配学佛。

  以上所说,看起来与佛法无关,而实际上,这都是成佛的基础。只有最热情、最博爱、最仁慈、而能情周万类而又廓然无我的人,才算得上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若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连做一个有用之人的秉赋都不够,侈言学佛,岂不荒谬?所以佛斥责冷漠、自了的小乘圣者为焦芽败种;焦芽,当然不能再生,败种,显然也不足取法,即或再派生下去,也不符合优生进化的法则,只会使生命愈来愈萎缩,品质愈来愈下劣而已。

  综合地说,我们必须忘掉自己的形骸,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干扰,然后再把我们的情感扩大到包罗万生万物,才是解脱者应具备的风骨。

  四、禅的正行

  参禅必须要靠正确笃实的践行,才会有圆满的结果。如何才是参禅的正行呢?

  (一)溯本穷源以竟理

  一天到晚钻研理论,好像是治丝益棼,没完没了,道理永远没有止境。不少人皓首穷经,直到老死,依然是茫然无据,手足无措,实在可怜。

  我在观潮随笔里写过一段‘理极必反’,请慢慢思索就会发现,不只是物极必反,理极也是必反的。穷理至极,穷到理未萌、事未生、一切生命没有萌动以前,穷到无可穷时,才是真消息。如果把那原本没有文字、语言的忽略过去,从头再觅,那就当面错过了。为什么呢?全世界哲学家共同承认衡量真理有三个尺度:

  第一、只要是真理,它必定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第二、真理是普遍如此的,它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求玄妙,尚奇特,只会走火入魔,绝不契合真理。

  第三、所谓真理,是必然如此的,并非信则有,不信则无。

  拿这个尺度去衡量,就知道真正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有四万个以上的银河系吗?有数不尽的星海世界吗?有太阳系、地球吗?有人类吗?什么是真理?这不就太明白了吗?如果你不认知原本现成的真理,而要执著那些人为的语言文字,岂非执指为月,舍本逐末?就因为智慧不够,泥迹失神的人太多,所以教外别传的禅宗才应运而生。

  要穷理就要穷源溯本,从人从哪里来?地球从哪里来?用分析、用回溯穷追下去,追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这就是理极必反。所谓真理,所谓‘法本法无法’,你就不难发现是怎么回事了。下面的几句话我从来不讲,因为讲了以后,真理就会变成知识、学问,也就杜绝了你的悟缘了。当你恢复到生命的原貌、生命的共相,你也就不再怀疑的确是众生平等、生佛平等了。所以我们应该参究到理的究竟处,才算到家,才有古人所说的桶底脱落,才是古人所讲的大事了毕。

  附带一提的,人们说心安理得,这句话有斟酌的必要,对有理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应该是理得心安。因为理尚没有得,心岂能安?其实只要省悟到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的也是最初的,而灼然无疑全身投入,心就安了。这是参禅的真实眼目,努力的正确目标,若不朝此目标努力,只管听别人嘴巴讲,丝毫没用,因为‘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法财自己如何得以受用?不见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二)行深般若以泯事

  泯是泯除、泯灭,事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完全不留痕迹就叫做泯。因为一天忙到晚,脑子对事相感光,下一次再遇到这个人你就认识;同一首歌曲一天到晚听到,四处在播放,久之不要看词谱你就会唱了。这是耳根与声尘相对所产生的记录惯性,一生一世记录下来,到了下一世就成为档案资料,保存在藏识里;一旦成佛,这藏识就转为如来藏,如来藏可以供佛自由运用过去多生中累积的资料,而不被过去的偏去个性所困扰。上一世做过刽子手的人,这一世虽然不是刽子手,他偏喜欢看别人的脖子,因为惯性的影响力还在。

  佛是离垢的人,他透过反省,早把偏去的性向和心垢完全清除掉了。

  佛经上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直译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既然是大智慧,那意思很明显,绝非指小聪明而言。小聪明来自分别心,是所谓的鬼家活计;而大智慧则是离分别,毫无心机的,也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天真烂漫的赤子,是纯真无邪的本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事相而言,般若是一种大到没有边际的智慧,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一切理智的基础。假使没有摩诃般若,你连分别心都不可能产生,各位要仔细玩味这一句话,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所以然,因为如果没有生命,就不可能有知觉。因此摩诃般若就是我们生命的实质、生命的原态和生命的共相。

  要恢复并保持这大智慧,就必须行深般若。般若的另一诠释就是六祖所诠释的禅定,真正的禅定才能正确地与般若相应。这可以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离执:由参禅、参话头或直接传心,在领受所传付的心态时,便进入离执禅定,离开了外界的干扰和对外界的执著。以前每一秒钟想念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呢,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昏沉,也不掉举,只是一片空灵,没想任何事物。别人讲话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听以外,根本没有用想,这就是离执禅定。得到这种禅定、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在逛人潮汹涌的西门町时,好像是在旷野荒郊一样,入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如果你能加深并保持下去,那就如同古德所讲:成天穿衣,没有挂著一根纱;成天吃饭,未曾嚼到一粒米了。当然不会去计较这是什么料子?样子做得怎样?合不合乎时令?穿出去别人会不会笑?他没这么多分别心,这才是行深般若。

  行深般若以后,一切就很单纯了,只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并不影响做人的敦伦尽分,照样可以做工作。如果带兵,一定能够打胜仗,所谓‘轮刀上阵只此一念’,岂非定如山岳,勇冠三军?

  人到了离执禅定,前一分钟的事到了第二分钟就事如春梦了无痕,没有踪迹了,自然就活得逍遥自在,完全是解脱、安祥了。佛经有一个名词叫正受,正受有两种解释:一是正确的感受。人活在这种感受中才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邪受——恶觉受。第二个解释是真正的受用。修学佛法若是没实际受用,那叫做干慧,等同没有水分的植物、脱了水的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所以必须有正受,才能浅尝到法味。如果问佛法是什么味道?多数人并不知道,平素只是说空话,并没有尝到法味,好比实际上两餐没有吃饭了,却说吃饱了一样。像这样的人,是不合乎诚敬信的尺度的。

  我们要泯除一切事理,活在社会中,调和大众,敦伦尽分,而不被事相淹没、纠缠、缠缚住我们的道心,就只有行深般若了。

  般若,就是一种离分别的心态,就是无住生心的离执禅定,也只有以这种禅定为基础,才好进而修行。

  我时常讲,反省忏悔要在定中,也唯有在离执禅定之中,你才想得起来你要反省的,否则便想不起来。我告诉各位,当我进入离执禅定,进行反省时,清清楚楚地记起我两岁时在地上爬,也清清楚楚地想起妈妈生我时的光景。倘能再进一步,很可能会发露宿命通。□ 各位只要真正得到离执禅定,做一番甚深功夫,专一无二、诚敬信地反省,说不定当下或三天、五天,就能反省到出生前的本来面目。若论发露神通,有的先发露天眼,那不是真正的神通,它仍然会退失;有的发露天耳,也还会退失;只有真正发露了宿命通的人,他的神通才是真的,才不会退失,因为他已知道了真实的自己。

  禅定的第二个阶段是去执:透过反省的方法而去掉你的执著,消除心的污垢。

  第三个阶段是无执:断我、法二执,完全没有执著了,当下就是大解脱,即是古人所谓

  的桶底脱落——心垢、我、法都没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此地步,生命的基因,原本生命的状态,最初的、最原本的、自他不二的自我就呈现出来了,当下就是证得真常。

  所以如果不行深般若,就不能泯事,就会被一切事、一切外来的因素所干扰,就不得自在,心就不能保持安祥。所以一定要行深般若,这是要靠心去体会的。如果业障很重,这一生恐怕无缘听到正法,必须是业障很浅,夙有善根,才可能听到正法。我相信他现在就有了般若了。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现在心里一点妄想都没有。问他有什么事?没事;问他想什么?什么都没想;问他睡觉了没有?精神很好;这个就是摩诃般若抬头了。

  你要是能够保持这个,纵然是一天忙到晚,也好像是没有事一样,在千万人中好像没有人一样,这岂不是自由自在?这是佛的大慈悲,这就是安乐法门。不能让被压抑、被埋没的摩诃般若抬头,就没有真正的安乐。

  (三)淑世超世以随缘

  有很多禅者,像小说中的济公活佛一样吃狗肉、喝烧酒、到酒家去睡觉,那是矫枉过正,因为那时宋朝的人流行只管打坐,大都长坐不卧,一天到晚闭目合睛,显得过于拘束、呆板,过于严肃而缺少一种活泼生动的机趣,所以济公才现身说法,告诉人们修行不应该只修嘴巴和肉体,而应该保持光明磊落、纯洁无邪的心态,能够不污染自己的心,才是真修行。

  济公就是续指月录里的道济,不过济公传把他演义化了而已,真正的济公传叫做‘醉菩提本事’,大约只有两三万字,那才是真正古本木刻的济公传,实际上那是一种变态,不是常态,不足为法。

  寒山、拾得说起来也并不代表禅,有很多西方人讲新禅,看了寒山诗就标榜新禅,盲目的否定社会的价值标准,与存在主义一拍即合;穿著破烂的衣服,头发留得长长的,牛仔裤磨得发白,剪两块补钉再补上,裤管上棉纱破得像穗子一样;台湾也有很多人效颦。像这样衣冠不整,不修边幅,而说是新禅,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禅是很庄严的。从达摩西来,到以后的历代祖师,所住的寺庙都是律宗的道场。律宗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规规矩矩,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规则。所以禅不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嬉笑怒骂,而是心超世而行为却是淑世的,也就是敦伦尽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萨的形相,都是非常庄严,服饰、配件样样都很好,为什么呢?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能庄敬,别人当然也会恭敬你。菩萨并不是虚荣心作祟才穿得那么漂亮,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的调和。我们读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到了吃饭的时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吗?不是这个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过要持钵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们参禅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风范,不要跟某些邪禅一样,头发不理,胡子不整,香烟熏得鼻子发黄,那绝不是一个真正禅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个规规矩矩,能够调和众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灵超世,把我们的智慧、情感,扩大到与法界合一。一个澈悟了的心,一个亲自证得了宇宙真相的觉者,他的心是现量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时段,或一个空间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才能够随顺世俗。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