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触及认识殷建尼师傅的二十年间里,感觉他从来没有变化,他是学校里烧水拖地的工人。在我不到十岁时,感到他就已经很老了。之后我逐渐长大,他也总是那个样子。殷师出身于有钱人家,所以缺少无产阶级思想,他一直对他成为学校里地位最低的工友耿耿于怀,郁郁寡欢。殷师从小好强好学,精易,医,武。 不知道他都学过些什么,直到八十年代末,他有时还会拿着一些线装古书,自言自语的讲,失传了,失传了,这东西以后没人会了。
我们只知道他会,极善打,只赢不输,他早期的徒弟都是打不过他,才拜他为师,每个人个性不同,殷师极好打,一对二,一对四,都打赢,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曾以一打八,还是轻松的赢,这使得人们刮目相看,知道他的不是一般的好。殷师最擅长的是杨氏,而跟人比手时最爱用的是太极 起势。在我去他家跟他学拳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太极推手。而殷师的太极推手也是非常高明,他可以把人揉得东倒西歪失去抵抗力。
我跟他学拳时他已经把拳架给忘了,扬氏太极大架他只能打到第一个十字手。大概因为文革他早就停止练拳了。我曾问他,你不练拳怎么还会有武功?殷师说,我扫地拖地就是练功了。行卧立坐,功不离身。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殷师很少讲他的师傅,(还是胡耀贞的一个弟子告诉我,殷师是崔毅士的大弟子)但他 说他最好的师兄弟叫吉良辰,是他从小的玩伴。他们一起学的行意,八卦和太极拳。另一个师兄弟就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叫刘高明。殷师说,你要学拳,找谁都行,只要说我介绍的,他们都会教你。
我是跟一个朋友一起去找高明师的。刘高明师对周围的人说,这两人是我大师兄介绍来的。从那天起我和我的朋友一周两次去文化宫跟高明师学拳,学拳的有很多人,文化宫的场子是北京市免费教拳给工人阶级的。高明师有时做些示范,教拳带拳的人姓姚,是个老八路,亦说是老红军,这老共党不知为何喜欢上太极拳, 他年纪应跟刘高明师差不多,但对刘高明师极其崇拜,言听计从。姚师傅曾参加比赛获过奖。我在那里学了杨氏太极拳,及刘高明师定型的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及一套太极刀。
那时是一九八四年,感觉上高明师的拳架已不同于在网上随处可看到的一九七九年拍的影片中的架子,要比七九年打的好。高明师的拳架极其熟练,正反都可以打。一天,突然有外宾来参观,这些牛高马大的欧洲人也知道太极拳有推手练习,就要跟来学拳的各路豪杰推手,外宾中有两三个力大无穷,将文化宫中老弱病残 打的大败。幸亏老红军姚师傅发扬革命精神,跟外宾战成平手,留住一点颜面。只好从办公室里请出刘高明师。高明师同老外对阵之时,闲庭信步,轻描淡写,不费吹灰之力,老外是有力无处使,身不由己,连连败北。外宾输得心服口服,向高明师请教。高明师说,你们的手象木头一样硬,推手是不可以死推的。
那时亦有一老者(年时已久,小的我已忘其姓氏),固定来文化宫打太极拳,他年纪比高明师大,但却要称高明师为师兄,老者的拳打的韵味十足(我觉得打得比高明师好),他打拳时同殷建尼师一样,气遍周身,神意十足。打好拳后,再练太极棍,老者功深,那棍舞的极为好看(后来才知,杨氏太极棍为崔毅士所 创)。老者知道我是殷师介绍来的,跟我聊起天来,他说,殷师是大师兄,功夫最好,人也最好。殷师当初家境好时,师兄弟多有粘他的光。也有谈其他的师兄弟,说到过吉良臣。姚老红军也认识吉良臣,他说吉良辰师打拳不好,但推手功夫出色。人各有志,老革命只服刘高明。
殷建尼,吉良臣,刘高明此三人是崔毅士在北京最出色的三个徒弟。一善打,一善推,一善拳架。2)松沉第一
李雅轩的念旧之情可以从他对其师及其师兄弟的描述中展露无遗。雅轩师对崔毅士多有评论,现摘录如下:
----崔毅士之发劲,先吸一口气,身势一松一沉的发法能打人出去。
崔毅士会发松沉劲,发时先吸一口气,然后以松弹之劲打去,此劲可以把人打出声,此谓以气打气之功夫。
如对方以两手拨我之两臂,往我身上来劲时,我当以软化之,用软腰,软肩,软肘之方法顺随其来力给他化开,随后顺势以一手托其肘节,以一手背抵其掌心,以使其臂直,然后往其后上方创之,这也是崔毅士常用之法。
瞿世镜写道:
崔立志,字毅士 (1892--1970),河北任县人。幼年师从镖师刘瀛州习三皇炮捶,然后向郝为真之门徒、孙禄堂之师兄李香远学武式开合太极小架,1907年开始学习 杨式大架太极拳,1909年正式拜澄甫公为师,成为入室弟子。1928到1936年,崔师伯随澄甫公南下,授拳于宁、沪、杭、汉口、广州等地。杨公谢世之后,崔师伯自立门户,1945年回北京,解放初创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并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其拳、剑、刀、枪、推手、大捋均得杨师真传,尤其擅长推手 及杨式大枪。崔立志之拳式宽大舒展,浑厚庄重,气势腾然,合乎澄甫公之早年风格。推手之时,先吸气蓄劲,在得机得势之时,骤然发劲,将对手腾空发出。崔毅士先生久居北京,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并建有 "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任社长。在教学当中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杨式遗风。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使崔先生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 的地步,有崔派太极之美誉。其拳势宽大柔绵而舒展,别具一格,使杨式太极拳日臻完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舒展大方,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相济,浑厚庄重是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以其动作简洁,外柔内刚,体态潇洒,神态安祥,体舒心静,优美自然,开展大方深得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杨式太 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园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以腰为轴,完整贯穿。从起式到收式,前后连贯有如一线贯通,衔接一气,上下表里,自然贯通,势断劲不断,衔接和顺周身完整。动作沉稳中带有轻灵,轻灵而不飘浮,动而不急动,静而不僵滞,即所谓轻而不 飘,沉而不僵。外柔内实,绵绵不断,刚中寓柔,刚柔相济。不论虚实变化,起伏转换都是式式相连,犹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间断之处,更没有忽急忽缓带有棱角之处。正如《拳论》所说;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绵绵不断"。杨式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呼吸匀细深长,气沉丹田,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心静,才能" 用意不用力",在宁静的情绪下,身正体松,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密切结合,进行有节奏的练身、练意、练气。因之太极拳乃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上下相随的高级行功的运动方式。太极拳不同于其它的运动,实乃从精神到形体都是一种柔和的运动。
崔毅士发劲时是愁相。
崔毅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1964年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保留其杨式太极精华和风格特点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 习的" 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此套路推出后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至今。崔先生又根据自己多年练习体会并结合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 杨式太极棍",为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网上可以看到崔毅士女崔秀臣的发人视频,而另一弟子方宁的松沉发劲亦相当精彩。方宁的文章《太极拳的十成功夫》有一定影响,但他的功夫层次分法是以推手能力为核心而定的。方先生有写文章记忆其早年跟崔师在中山公园学艺之事,方师称崔师的场子为天下太极拳第一道场。
3)真传犹存
我跟高明师学练一年多时间,就停止不练了。这主要是意志不够坚定,不能坚持。之后就再没见过高明师。只是有一次在体育报上看到他的名字。学拳的时候有时去殷师家,殷师说我的尾闾不正,并说可以带我去找吉良辰。我后来改练陈氏,也就再也没有去找殷师。最后一次见殷师大概是八八年在琉璃厂文化街的邮局前 面,我见殷师在哪站着,就赶快上前打招呼。殷师看见我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跟我谈个不停。看他那兴奋的样子,我感到一阵心酸,可怜的老人,一身绝学,身边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
九五年我在曼谷星暹日报做记者时,认识了旅泰的北京中医王学士,王的父亲是李氏太极拳的传人王友虞,一次王学士跟我谈北京有名望的中医时,提到吉良辰。我说吉良辰不是练太极拳的吗?王学士说,是。他的太极拳好,但他也是北京最有名的中医。之后在网上,看到聂卫平的文章,原来聂卫平跟吉良辰学过一年多 的太极拳,也没能坚持下来。但聂说,吉良辰的功夫非常好,是杨澄甫的掌门弟子(老聂讲的外行话)。一次,董振峰师跟高壮飞通电话,听高壮飞老师讲,吉良辰 的功夫很好,但太极拳不是他的主业。 最近在网上发现一个杨氏太极拳视频,是吉良辰的弟子吴荫秾先生演练的,拳架盘的相当不错,看后大开眼界。跟高明师的立体太极不同,吴荫秾先生演练的 基本上是平面太极,以我个人的观点他的拳比付钟文和刘高明的电影视频打得都好。付钟文打拳时年事已高,刘高明的起势是为了迎合国家套路而非扬氏正宗。吴荫秾先生演练尾闾正,落脚轻,以身带手,颇具功力。我的感觉是这是正宗的崔派杨氏太极拳。是否正宗其实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拳架能出功夫。
上一篇:开肩开胯
下一篇:“虚领顶颈”的理法与练法种种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