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领顶颈”的理法与练法种种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23 19:49
“子欲不死修昆仑”,这是《黄庭经》上的一句话。“昆仑”乃山名,道家以此喻头顶,并称头顶为“泥丸宫”,修炼此处可神清气爽,益寿延年。重视“顶上”,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王宗岳《论》,自武秋瀛(澄清)清咸丰年间在舞阳县得王氏论著后,一百多年来,众多名家对其中“虚领顶劲”的理法与练法论述颇丰。在理法方面,大体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纲举目张”说。许禹生认为“头顶为全身纲领,纲举则目张,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偶有动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无掣肘之虞矣”(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6页)。
二是“人体平衡”说。顾留馨认为“‘虚领顶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除了可以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外,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每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顾留馨《太极拳术》24~25页)。
三是“上虚下实”说。马国兴认为“百会虚领,双足踩地,领内劲轻灵上升直至百会穴而有上顶之势,前颌微内收,畅开十二重楼,是谓‘虚领顶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贯彻身法上虚下实的自身动变稳健灵敏之用”,“由百会穴至会阴穴再至两腿中间,设想为一虚中之轴,久之内有中轴之情存焉”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241页)。
四是“气顺劲沉”说。沈寿认为“虚领顶劲则神气贯顶,如是才能心清、目明、气顺遂;气沉丹田则气能下行,如是才能气固、身稳、劲不浮。所以,上则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这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都是初学者必须努力去做的。它不仅关系到练拳者的仪表,而且涉及心法、眼法、气法等诸方面,这无疑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沈寿《太极拳文集》150页)。
五是“内外兼及”说。张义敬认为“虚领顶劲者,自外形言,头容端正,若以顶劲领起全身。由内心言,寂然若合体于虚无,而脑间常自爽朗,故虚领顶劲,实兼内外而言。若但说外形,则虚义不明;若专说内心,则顶劲何指?故当内外兼及,义乃满足也”(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5~6页)。
上述对“虚领顶劲”理法的不同见解,都为体悟之言,读后使人认识到作为全身运动的太极拳,头顶乃全身纲领,顶劲领好,牵一发而带动全身,提一顶而周身平衡,上虚下实形成对拉之势,气顺劲沉、内外兼及皆为功技要领。如此练拳,诚如李雅轩所言:“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功,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66页)
人体穴位图说明,百会穴之前为前顶,其后为后顶。先贤以切身经验告诉我们,前顶往上顶则有下颏仰起之病,后顶往上顶则有下颏过于内收之病,而处于两头角中间的百会穴是人体垂直线的顶端,让百会穴与会阴穴保持垂直的姿势,可以形成“上下一条线”,合乎太极拳“立身须中正安舒”的要求。所以,领劲的位置是百会穴。如何使“百会穴领其全身”呢?技法很多,择其要者。
一、“悬顶”法。洪均生说“顶劲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主的”,“陈鑫先生说,如同用绳子从百会穴将人向上悬起似的”,“因并非真有绳子悬起,只是想象而已”(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374页)。
二、“提顶”法。顾留馨说,“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满碗水那样不能摇摆”(顾留馨《太极拳术》24页)。
三、“后脖颈蹭衣领”法。蹭,磨擦的意思。据魏树人介绍,汪永泉教拳时,从不叫人“顶头悬”,而只讲秘传的要领“后脖颈蹭衣领”。“蹭是颈项松直,微旋转着向后轻贴衣领。在颈蹭衣领的过程中,颈椎渐渐趋于正直,身体姿势亦会自然中正。在达到立身中正的一瞬,周身会忽然间‘一定’,头部适得其中,自然神清气爽,轻松舒适得恍如乌有一般”(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内功理法5页)。
四、“神气贯顶”法。杨澄甫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
虚领顶劲的核心词是“领”和“顶”,这是两个劲,即“领劲”和“顶劲”。从上向下领起,从前向后带引,都属领劲;由下而上支撑,由后而前抵住,皆为顶劲。太极拳这两种劲都不是强领硬顶,而是虚虚顶起,轻轻领住。对此,张义敬的解释颇有见地:虚者,“头脑常自爽朗”,心中唯有太极,使“气之轻清”,没有浊气(杂念);顶者,自觉一股清气从涌泉而上顶起全身。这既符合力学原理(千斤顶便是由下而上顶起),也合乎太极拳劲起于根的要领。所以, “顶”和“领”这两个单词应分别同“虚”与“劲”组合,成为“虚顶”和“领劲”两个词组。这样组合,词意一目了然,虚虚顶起,轻轻领住,不使顶劲下塌,以便“领其全身”。由此看来,“悬顶”和“提顶”的练法,倘若没有正宗传授,容易走偏。
笔者上世纪70年代曾师从曹演先生练习杨式中架。曹先生20年代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爱好,归国后供职于旧时南京国民政府,因缘认识时任中央国术馆长的张之江先生,经张介绍在国术馆内学练太极拳,得杨氏真传。我在从学期间,为了练习顶劲,一次拾了一块瓦片顶在头上练拳,老先生发现了,大发了一通不同议论。他说头顶一块瓦片什么的,可以强化顶劲意识,但容易造成颈脖僵硬,全身紧张,得不偿失,太极拳不提倡这种练法。他把人体形象地比喻为一部直立的汽车,头颅便是车头,车头不动身子动不了,头是领着身子动的。但原动力在足下,领劲只是原动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况且,太极拳练的是“空灵劲”,能空则灵,越空越灵,“头上如有绳子悬着”或者顶着什么的,即使是“想象”,都不合乎练空灵劲的要求。他说练好虚领顶劲的关键是由下而上地以神贯顶,精神上提,顶劲和领劲就出在这一顶一提之中,它们都是空灵劲的派生物。看来,对汪永泉传授,魏树人著述的“后脖颈蹭衣领”法,曹老若还健在,可能不会苟同,认为那是“有物可依”,不是“空灵劲”的练法。曹老先生这种练法,符合杨澄甫“有虚灵自然之意”“神贯于顶”的要求,合乎王宗岳“虚领顶劲”的本意。
顶劲和领劲贵在毋过毋不及,过则上搠,不及则滞重。对此,笔者有所体验。多年前我想体会一下郝为真“两足如在水面上行”的功夫练拳时上提劲越提越足,结果身体是轻灵了,但足下不踏实,动步时感觉不到地面的磨擦力。这是由于我的功力没有达到郝为真讲的那个层面,顶劲一过,势必身体上搠,足下飘浮。于是,仍按陈鑫的要求,以腰为中界,腰以上虚虚上提,腰以下松松下沉,“上下折中大体匹六开,四成上提,六成下沉”,这样,既不过,也无不及。
太极拳界对“虚领顶劲”的主流说法大体如前所述,但是,也有截然不同的解释。乔松茂说:“李锦藩老师说,‘虚’是太极拳的一种功夫,不是指外形。太极拳练到了一定程度,能做到‘虚领’就是动作开合很灵活了。而‘顶劲’是指对方的劲,而不是头顶上的劲。‘顶劲’是指在交手中对方击打来的劲。也可以说是对方的‘对劲'、‘拙力’。双方在搭手当中,‘虚领’是言己;‘顶劲’是言他,是自己虚领别人的顶劲。‘顶’是对方顶,对方出现‘顶劲’了,我要虚领对方的顶劲。‘虚领顶劲’不是一般社会流行说是言己的,不是自己将自己头顶上的劲虚领起来。”(乔松茂《武式太极拳诠真》12页)
武式太极拳一、二、三代宗师都出身于河北永年书香门第,他们不以授拳为业,但毕生精研太极拳,身怀绝技,拳艺高超,为后世留下了《四字密诀》《十三势行工歌解》《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释原论》等经典拳论。经查,武氏《身法八要》中有“提顶”一项。郝月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要点》中,对“提顶”的解释是:“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李逊之在教李锦藩练拳时要他“把头竖起来”。这些说法,是不是对“虚领顶劲”的别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李锦藩把“虚领顶劲”解释为双方在搭手中“是自己虚领别人的顶劲”,不失为一种独到的见解,或者说是一项创新的理念,值得太极拳界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