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与气功学术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古典哲学基础,即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一致。二者的应用目的也有相通之处,气功锻炼的养生和治疗效果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医所采用。传统中医药学将气功作为一种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医药学产生之初的远古年代。在古典气功学术体系中,以中医药学理论作为指导的气功学术流派即医家气功,现代的中医气功学就是在继承医家气功学术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而推陈出新的中医学科,其学科性质与针灸学、推拿学相当,属于临床应用学科。
在中医学史上,历朝历代卓有成就的大医家几乎都精通气功学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汉代的华佗、张仲景,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孙思邈、王焘,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明代的李时珍、杨继周,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民国时期的张锡纯等。这些医家几乎都对中医学术做出过开拓性的贡献,都是中医学史上的不可或缺的杰出人物,是他们所处时代中医学术的栋梁与精英。这些医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气功的论述,或阐明理论,或记载临床应用,观点明确,应用纯熟。其中的一些著作在气功学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历代大医家们对气功学术的重视与研究,足以表明中医与气功在学术高层次上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沟通,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中医古籍中包含有众多的气功学术文献。《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到导引、行气等气功理论及治疗的就有8篇,其论述精当,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短短42字高度概括了古典气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气功三调合一观念的雏形。从研究气功学术的角度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搜寻,记载和论述气功疗法内容最多的医学著作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由政府主持编纂《圣济总录》、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这些著作在理论、操作、应用诸方面对气功疗法均有建树,可以说是中医气功学术的主要源泉。这四部古典医籍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病源候论》,这部由隋代太医令巢元方所著的讨论疾病分类的著作也是一部医学气功的专著,因为其中对各类疾病的治疗只用气功疗法,而未提及任何方药。
综上所述,中医气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学领域内气功学术的历史发展、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及临床应用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