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关于“先想后做”

浏览次数: 日期:2014-02-08 15:52

《太极拳解》和《太极十三势行功歌》里有“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两句话,说的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即心、身、内、外、先后主从的关系。笔者师兄张全亮先生在传授吴式三十七式太极拳时,提示学员每一式“先想后做”,就是本着太极拳运动的上述机理,用大白话强调“式式存心揆用意”,练习太极拳不单纯是肢体动作的比比划划,要养成静心用意的习惯。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恩师王培生接待《中国日报(英文版)》记者时,曾说:“太极拳如其说是肢体运动,不如说是‘意识’的锻炼”,一语道破了太极拳锻炼的大要和精髓。王先生还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外形动作好比是年轻人,心意内气好比是老年人,年轻人是照顾老年人的,不能自顾自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要时时刻刻听命于老年人的支配与调遣,一点也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东,他就得往东;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点,他就得慢点;老年人要快点,他就得快点。动作幅度的大小亦复如是”。
  全亮师兄所提示的“先想后做”,也就是强调“意在形先”。所谓“意”,就是想念。清代的《医宗金鉴》里曾谈到:“意者,心神之机,动而未形之谓也”,意思是讲,“意”产生在形体未动之前。人无论做什么事,行动前必须先有意,打太极拳更是如此。一招一式无不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节节贯串,循环往复,直到整趟架子结束。人说:“拳是有形的意;意是无形的拳”。练拳时,先想后做,意在形先,也就是先由意动,继而内动,接着气动,最后形动,周身一家,完整一气。
  当然,以上说的是高级阶段,不是初学者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境界。不少初学者行拳时,形和意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因为练习者此时内气尚不充盈,还不能完全做到使内气随意畅达全身。因此有经验的明师,根据“招熟渐悟懂劲”的原则,虽强调“先想后做,意在形先”,但起初这个“想”,想的一般也只是一式一式动作的起止、路线、衔接,包括位置的高低、幅度的大小。还是“先形后意”,这是学拳的必要步骤,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况这种“动作思维”的过程,已经是“以意导体”,可以说是用意的第一步了。
  继而,通过老师督促从学者,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锻炼,内气不断充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从而达到“意动形随”,“形随意动”了,这时,方才算是领略到了太极拳之堂奥。三丰祖师云:“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真正的明师,一定都是尊奉这个道理强调“先想后做”、“以意为先”并用各自的表述和方法,一步一步引领从学者,顺序渐进。迈向太极之道的坦途的!
  具体如王培生老师在教吴氏37式和简化16式时,就提示我们:揽雀尾第4动,左掌打挤到位后,右手顺势翻转,意想从大拇指指甲盖托天。同时指缝内嫩肉牙滋出一指多,继而食指,中指,无名指到小指,依次边翻边作同样的念想;下面揽雀尾第5动右掌回捋,接前动,右掌到位后,右掌不是急着往回捋,而是意想(动之于未形)右掌向右侧前延伸出一手之距,这时边想右小指指肚按地,指缝内嫩肉牙滋出一指多,继而,从无名指,中指,食指,到大指,依次作如是想,右掌随身后退并曲臂微向后转……其它各式,不同的部位也有各种无形的细致的“假想”要求。又如孙禄堂传授孙式太极拳(披身伏虎学)时,具体要求:接上动,“两手同时一气着往下、往回拉,拉时之情形,如同拉着一有轮之重物,拉着非易亦非难之神气,身子又徐徐往上起,头亦有往上顶的形式,身子虽然往上起,而内中之气仍然往下沉注于丹田,所以拳要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身子往上起为顺,气往下沉则为逆矣。”;又(三通背学)两手再从前边,如揪虎尾之意,徐徐落在两胯里根。左足于两手往回揪落时,同时亦往回撤,撤至足后根在右足当中约二三寸处落下,足尖着地。身子于两手往回揪时,亦徐徐往上起,头要往上顶。身子虽然起直,两腿总要有点弯屈之形。腹内之气仍要缩回丹田。腰仍要往下塌住劲。一切之伸、缩、顸、塌、揪等等之劲,亦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
  仅以“缩”字为例,孙禄堂先生在“右通臂掌”中,是这样描述的:“……两肩里根并两胯里根亦同时极力虚空着往里收缩,收缩之理,喻地之四围皆高,当中有一无底深穴,四面之水,皆收缩于穴中之意”。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呀。试想,习练者,如能精神专注,用心体悟、怎能不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中,加深对太极拳“阴非道、阳非道,道在阴阳之间”的理解与体悟呢?!
  吴图南老师认为:“太极拳的奥妙就是一切以意为之。能如是,则将体会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藏于密;大小由之之乐趣。其变化犹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说大可以是定海神针,说小可以比绣花针还小能放进耳朵眼里去”。这些既是无形无象地地道道的真功夫,又是通过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假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刻苦修练出来的。因此吴老曾说:“要想修炼出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必须有万夫不挡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脱胎换骨的精神。总之,非有夙慧而不能得”。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