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悟太极之根求延年益寿之道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7-23 18:28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加深对拳理论的研究,让拳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太极拳源于我国的道教文化,因此要正确的理解太极拳,必须从研究我国的道教文化人手。

        道教最基本的教义是“道”,其一切教理都是由此衍生,道教认为,“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万物之始。人们经过修道就能穿透万物的表象,找到万物的根源,这样就能改变人的世界观、改变人的心态,从而改变人生。


        道教还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个人,有“我命在我不由天”的说法,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益寿延年,同时发展了一系列的道功和道术,并提出人们修炼要以修性养神的道功为主,以修命固体的道术为辅,长期的事实证明,如能坚持科学的性命双修,可以健康长寿。


         人们之所以喜欢太极拳,正是因为太极拳继承了道教中的道功(清静、息虑、坐忘、养性等)和道术(吐纳、导引、胎息等)的修炼方法,因此它不仅具有一般体育运动项目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加,事业的成功,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反而因为学习、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各种精神和物质的诱惑,使人们易浮躁和忧郁,就像叔本华断言的: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人在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端和无聊(人在各种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端之间摆动,由此产生了各种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触目惊心,他不仅严重影响人们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许多人患忧郁症而自杀;还有一些人由于心理狂躁等精神问题而造成的危害社会安全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发展。因此,如何超脱叔本华钟摆的理论,解决人们,t2、灵、灵魂的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显著。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也有不少人在进行研究,但多是从技击、比赛、表演、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而从修身养性方面下的贝0相对少了一些,而这方面正是太极拳的精髓和基本所在,也是太极拳能益寿延年的根本原因,更是治疗现代社会病之必需。


       什么是太极拳的基本?道教的基本是成生万物的“道”,而太极拳是由,一个个“太极”的单架子组成的,而这~个个“太极”则是由“无极”而生的,因此和研究道教必须研究‘‘道”一样,研究太极拳必须研究“无极”。无极虽然不是一个动作,但是他是太极之本.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能感到他的存在,人们能从每个人练习太极拳的动作中反映出个人的太极拳的修养、水平和根基。这就与大树一样,树根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从每片树叶、每根树枝的形状和生态,感觉到树根的存在和对它们的影响,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因此研究太极拳必须首先重视“无极’’的修炼,否则拳虽然也能练得花哨好看,但无根基和内涵,更不可能改善人的心态,这与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应性功在先(也就是性格修养在先)的教义相合。


         练太极拳如何才能悟到无极的境界?太极拳论指出,练太极拳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里的神明就是人们练太极拳进入无极境界时身心所产生的现象,就是老子所讲的“能浊以静之徐清,能安以动之徐生”(指能在动荡中渐渐安静下来,思想像水一样慢慢得到澄清,然后在安定中慢慢变动起来),人们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练到神明的层次?常言道:静通神明。老子说“静制躁”,就是指只有通过静才能使人们的思想像水一样得到澄清,进入空明澄澈、物我俩忘的境地,因此练太极拳以求松、静为目的,要求练习拳时做到动中求静与静中生动(就是老子所要求的‘‘能浊以静之徐清,能安以动之徐生”),因此一趟太极拳就是不断地从静到动,从动到静的过程。


        但是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习静功,相比学习拳架要困难得多,因为拳架老师能教,学生能学,而静则要求个人自己去悟,但要悟到万念放下,一念不生,心如止水,是十分困难的。由于佛教所说的人六根难净、七情六欲难断、六大烦恼难除,加上人皆有攀缘之心,因此,树欲静而风不止。但是,通过太极拳的修炼,能使人的思想在一段时间里静下来,则是完全可能的,当人进入这种境界以后,就像从喧哗的浊市,来到了山水秀丽,空气清新的大自然,身心就会豁然开朗,有一种特别的全新的感受,就会认识到,除了物质财富能给人带来物质享受和满足外,心静则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而这种享受能改变人的心态,改变人的追求,更能促进人的灵魂健康,当然要做到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就要做到“论语’’指出的:“仁者静”。人要有慈悲心,要多发善念,多做善事、因为他能净化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从根本上为静心创造条件。

        练太极拳是如何才能使心静下来的?从人的生理来讲,除精神的因素以外,呼吸的快慢,身体的紧张,都能使人难以入静,通过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身体完全放松下来,而呼吸和意识经过调节,则能达到息停念住(道教认为无息是真息,无念是真念)这时就会进人物我俩忘,全身透空的境界。


         因为人的呼与吸之间,有~个停顿,念与念之间也有一个间隙,只是不练静功的人感觉不到而已。练静功就是要把这个停顿和间隙放长,这样就能感受到物我俩忘。太极拳修炼时身体在意识的引导下,向各方无尽的放长,人就像变成气体(不是气球)与宇宙合成一体,这就是全身透空。


       练太极拳要找到上面的感觉,关键一是慢字。现代人练太极拳,由于目的不同,想法太多,练拳的速度就慢不下来,根源还是心火降不下来,还是心浮气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练太极拳想得松、静,练拳时就不能有别的想法,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向松、静的极致去想,去练,太极拳每一个动作刚完成的时候,无论是呼吸或是动作都不可能做到极致,这时候如果马上就接下面动作(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就不可能把呼吸练得细、深、匀、慢、长、以至无息,也不可能找到呼与吸之间的停顿,更谈不上延长,而身体也不可能放松到极致,思想也不能澄清下来,也不可能感受到念与念之间的无念,因此练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意念和呼吸,要像寺院的钟声一样,讲究节奏、速缓、抑扬顿挫,要传导得很远很远,每一钟声都要传得似有似无时,再敲下一声(这样就有了意境深远的感觉,这样的钟声能静人心灵,增人善念。如果不停的敲钟,就会使人烦躁,因此练太极拳每一个动作定式后要注意无穷远的放长、放深意念和呼吸(做到松极、静极),直至出现气停念住(浊以静之徐清),这时要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这就是太极拳谱讲的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然后再缓缓地过渡到下~个动作(安以动之徐生),这样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把每一个动作分成许多分动作(心愈静,动作分得就愈细),就能更好地保持住静的心态,这时才能理解杨澄浦祖师讲的:练太极拳愈慢愈好的含义。因为人心就象浊水,杂念就象水中的杂质,练太极拳首先通过无极式(现在称预备式)使杂念象浊水一样得到静之徐清,然后就是尽量保持这种徐清(特别是在动起来以后,水容易浊,人杂念又会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再静之徐清,因此练太极拳是一步一太极,一式一太极,而连接它们的是无极。如果能尽可能延长无极的时间,练太极拳就能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此时练拳就像人走路一样,不用任何意念去控制身体的动作,做到太极拳真义指出的忘物自然(随心所欲),无形无象(忘其有己)。


        我教学生,特别是近期,我要求学生在打到每一个分动定式时,都必须沉稳定住动作,然后最少默数二至三个数,再往下打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要在渐渐减淡的意念引导下向体外的各个方向对拔拉长,并感受息停念住的感觉。我的学生从l0岁至70岁皆有,采用这个训练方法后,都对练太极拳如何掌握松、静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拳也有了些内涵和节奏,减少了浮燥,变得沉稳多了。其中有些感悟好的学员,性格明显有了改变,少了浮燥多了沉静。


        太极拳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需要人去品味,通过品味才能使人受到熏陶,精神上得到启迪和享受。就拿茶艺来说,品茶时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的静静的用心去品,才能品出滋味,得到享受,练太极拳也要学会享受太极拳。太极拳每一个分动都有丰富的内涵,而转折之处更是大有学问,因此也需要人静心去默识揣摩,就象从事科研工作,作学问一样,要耐得起寂寞,不能浅尝则止,稍有心得,便以为领悟了太极拳的精髓。更有人通过参加比赛,得到好成绩,便以为自己已成为太极拳高手,要知道面对太极拳这座高山,几乎是没有人能登上顶峰,用心练太极拳的人都有体会,只要用心去练习,去研究,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就会感觉先前认识的浮浅和不足,就会感到艺无止境。


        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得到(生理和心理)健康和长寿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太极拳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是一条修行求真的大道,通过修炼、体验、求证,能使人降伏其心,穿透世事,减少以至断绝烦躁,保持一个好心态。但是如老子所讲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指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却喜欢走小路,)因此练太极拳的人走上这条大道的人并不多,因为要上这条大道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品质,否则这条路他走不下去,这些品质指人要有信心、恒心和虚心。而更重要的是有无善根,有无佛缘和道根(太极拳缘),因为没有这些根基,一来不可能信太极之理;二来不可能相信自己能做到,始终似信非信,很难入门,只能学些皮毛,难有大成,有了这些根基,就能很快登堂人室,成就有望。至于恒心也很重要,佛祖悟出佛理,尚须很长时间,而练太极拳要练到?断息断念,就象要断滔滔江水一样,虽有根基,也要下一番功夫,不能稍有感悟,便自满。常言道:艺无涯,修道之人更讲究道高~尺,魔高一丈,要谨防走火人魔。练太极拳之人在一个层次,一种境界长时间出不来,玩感觉(这种感觉也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境界,否则不可能吸引住人),实际上就是走火入魔,被一种感觉迷住。就象登山一样,如被中途风景迷住,停滞不前,则无法登上顶峰,但如果能坚定目标,坚持修炼,必然能够功德圆满。


        写本文之时,正好看到《中国青年报》上周铁钧写的一篇短文,很有启发,摘录于后,与大家共享:真正的宁静不是环境的安谥,也非地域的宁寂,而是将身心放置在一个不受喧嚣干扰的地方,无论周围多么嘈杂,让思想和心态被恬适包裹,从中派生出超然的境界。宁静明似清风,皎如明月,从容不着骄矜,高洁拒染狂傲,淡泊犹存济世,在物质方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有浮躁喧哗的充斥,宁静的心理是否巳被湮没,不合时宜?能守护宁静,须经岁月的磨砺。其实,只需自繁华中取静,于闹市中独立,在喧嚣中慎思,在纷繁复杂中为心灵营建一隅安详宁谧,便可抛弃浮华,培养出行德重善的君子风范,士人品格。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