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长拳的锻炼要点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1-04 09:22
(一)节节松开、一松到底
大家都知道,是以柔克刚的技击术,那么以柔克刚和以柔怎样克刚呢?
太极拳以柔克刚,主要是运用借力打人之术,也就是借用对方之力,把对方打出去。而要借人之力,首先必须引进落空,也就是使对方进攻自己的力达不到己身而使其落空,在对方力量落空,重心移动失控的瞬间,我则顺其重心移动的方向迅击,使其跌出。
要引进落空,必须要有舍己从人之功。所谓舍己从人,就是不要随主观愿望去动,而必须根据对方的动向,遂对方之动而动。要舍己从人,必须要有沾粘连随之功。所有这些的核心就是“轻”、“灵”二字。“轻”就是肢体放松,不用力;“灵”,就是感觉灵敏,变动灵活。轻和灵都不能分开的。只有轻,才能达到灵;要达到灵,就必须轻。
轻就是松,松就是不用力。这是正确锻炼太极拳架的首要关键。
人完全的放松和布用力是不可能的。人要站立,肢体要运动,就必须用力。否则人就站不起来,手也不起来。然而,太极拳的锻炼,要求出了维持拳架的姿势和运动时所需的力以外,不能多出一丝一毫的力。例如两手抬起运转,就只需维持两手抬起运转不掉下来即可。多用一丝一毫的力,就是没有放松。已故太极拳家徐致一老师曾对笔者讲,他们过去练拳架时,吴鉴泉老师要求他们闭着眼做搂膝拗步。当一手前推时,吴鉴泉老师往往趁学生不知,将手指往其手背上轻轻一点。如果手臂立即掉下,说明已达到松的标准,如手臂仍在原处,则说明有多余的拙力,没有达到松的要求,而这只是松的低标准。
关于松的高标准,拳论上讲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说,一个羽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重量,都不能附加于手臂上。
肢体放松,不用力,就能感觉灵敏,就能使对方之力达不到己身而落空。
著名太极拳陈微明先生曾讲:“推其手,腕松开;推其腕,肘松开;推其肘,肩松开,推其肩,腰松开。”所有关节如互不相关的链子串在一起,节节松开,对方之力便不能达于己身。如果关节僵直,不能松开,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必为对方牵动或推出。
锻炼拳架时,全身都必须放松,毫不着力。用足底的前后蹬劲带动身躯的往前向后,以足底的贴地拧转带动两胯以及身躯的左右旋转,这就是一松到底。只有这样,才能使全身得到真正的放松。
(二)劲气于脚、周身一家
太极拳讲究“化劲松净,发劲干脆。”意思就是当化开对方来劲之时,能使对方完全落空,没有丝毫之力沾上己身。而当将对方发出的时候,可致其双足离地,腾空跌出,十分干脆利索。
太极拳发劲干脆的原因之一是,除了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以及两臂的运动,都要运用两足的蹬劲和贴地拧转之劲来带动外,还必须做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也就是两足底之劲带动两胯,以两胯之劲带动全身及两臂。足、胯、臂、手之间的劲,必须同时、同步。同时起动,同时到点,不能有松动、间歇河时间差。使足底之劲,直贯手指或发劲点。这就是劲起于脚,周身一家的锻炼方法。
(三)运用内劲、摒弃拙力
要是太极拳发人致双足离地,腾空跌出,又必须具有充足的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劲。功深的太极拳家,发人时只是身躯微微一振,对方即如弹丸般腾空跌出。这就使所谓的“寸劲”。
内劲来源于各关节间骨缝的松开和韧带的伸长。拙力来源于肌肉的紧张收缩。
内劲与拙力是相互矛盾的,要使骨缝松开,韧带伸长,必然要使肌肉放松。如果肌肉紧张收缩,骨缝则不能松开,韧带也不能伸长。
锻炼太极拳架时,要求全身肌肉尽可能的都放松,每到完势时,头有上顶意,沉肩、垂肘、坐腕,含胸、拔背,固命门,前送尾闾。这样才能达到骨缝松开、韧带伸长,关节松开,才能使足底蹬出之劲,直贯指掌或拳,打得又猛又脆。
当然,要将全身的肌肉都放松时不可能的。例如:实腿的肌肉便是紧张的;在发劲时小腹部及命门处的肌肉也是紧张的。
(四)往返折迭、连绵不断
高明的太极拳家将人发放出去时,似乎没有任何预兆,使人察觉不出力从何而来。这除了具备周身一家的整劲之外,必须用小圈转头。在用小圈转头时,决不能仅用上身或手运行。任何微小之处,均必须用足底的拧转和蹬劲来完成。上下势之间不能有丝毫的松动、扭曲,尤其注意念念不能中断。在定势放劲之时,动作似停非停,用意念将劲放出,用意念将劲从远处收回,这就使劲断意不断。此肘足底、两胯、两手之劲以及意念,均是同时、同步。收到意念到,内劲亦同时到。
(五)试劲
试劲是锻炼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重要阶梯。其方法为,从起势开始,老师以两手与学生的两手或发劲处的劲点相接,体察学生运劲是否劲起于足,是否同时同步周身一家,有无断续或凹凸之处;发劲时候劲起于足,再而尾闾、腰脊命门,继而臂、手;有否骨节松开、韧带伸长的弹簧劲,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之跳起。势与势的衔接处和往返处是否有折迭,是否连绵不断。如试劲成功,则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架内劲的锻炼、运行和发放。从此,太极拳的功夫便可日益精进。但是,试劲是非常难于把握的。这全凭老师的细心体察,以及学生的悟性。有时,一个起势的发劲,往往要试上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还不能成功。如果没有老师的体察、鉴别、引路,而全凭自己去“悟”,那当然就更加困难了。
(六)求虚静、用意不用力
求虚静,是太极拳走向高级阶段的锻炼法。所谓求虚静,就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意思。初学时,凡蹬足、拧足、运劲等都是实实在在地在蹬、在拧。然而练到一定程度则应尽量用意不用力。活步中的明劲,亦应改为暗劲。当然,必要的用劲还是少不了的。特别是动步时的后足底蹬出之劲。不用力只是指加强意念,这就是实中求虚。
在运动中,要悉心体味空气对手、对足、对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的感觉。(似郑曼青“空气中游泳”理论——秉泽注)这样专心一致地锻炼,自然心不外弛,从大可达到动中求静的境界。
领带锻炼太极拳必须与练习推手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锻炼太极拳架的目的,是为了练出太极拳的功夫,用以作技击实践。太极拳架是体,推手是用,体用必须结合。更何况练拳架与练推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练推手可加深对太极拳架的理解、体验以及对拳架姿势、动作正确与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