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9 09:43

我写这篇文章《怎样才能练好》,大家一定觉得很不新鲜,因为关于的论谈太多了,可谓百花齐放,“万家”争鸣。鄙人时时提笔,又随时放下,今天,我终于下定决心,操笔论拙,至于太极拳的,真是谈不上,但我写的这篇文章,都是从师、悟道研习太极拳的切身体会,拙作如下:

要想学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有明师指点,明师虽不是什么“名师”,也不是什么“名家”、“大师”,但是他真正懂得太极拳,能够引导你走向太极拳的康庄大道。我的太极拳老师,虽名气不大,但都是当今太极拳界很难得的一位明师,说到此,我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启蒙老师、终身难忘的大恩师冯士英老师,乃吴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之入室弟子,又是中外著名内功发动家胡耀贞在北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与享誉太极拳界的五虎上将王培生、李经梧、孙枫秋等为同门师兄弟,在北京太极拳界有“活泥鳅”之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话又说回来,明师引你入门,关键是入门,怎样入门?入门的东西是什么?这一点大家想必都知道:身法要领。练太极拳讲三调,即调身、调气、调神。身法要领也就是“调身”之法,关于身法方面东西书上讲得不少,其论文也不少,根据吾师所授我再具体一下,太极拳论有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一身备五弓”。能够使“五弓”合一,成为一张大弓,才能在调气上做功夫。“五弓”乃身弓(从大椎到尾骨)、手臂两张弓(从手梢到肩根)、足腿两张弓(从足指到胯根)。“身弓”的调节:无极式站立,先将两肩根、两胯根(腹股沟)极力往回吸劲,使胸、腹松净;同时尾骶骨松垂并与两胯根合住劲,使周身之气稳在腹部丹田;玉枕穴垂直向上虚虚竖起,谓之虚领顶劲;再将鼻尖(准头)坚起,鼻尖找肚脐、肚脐再找会阴,会阴穴轻轻上提如提物状,使任脉之气稳在下丹田;督脉(脊椎有节节拉开之感),乃身弓(主弓)之弓背,任脉乃弓弦,“蓄劲如开弓”之身弓完成。手臂二弓:太极拳动作无论如何运转,都要以手梢引进,中节(肘部)下沉,根节(肩根极力回缩),肩外侧圆着向前合,使手梢与夹脊对称起来,两张辅弓完成。下边两张弓,身之下盘,如调节不好膝关节易出问题,当今有许多练太极拳的人腿部出了毛病,肯定是调节不当,腿弓调节我想从虚实转换上讲,由坐步到弓步:坐步式,重心在右腿时,右胯根极力向回抽劲,右膝外侧内扣上提到右腹股沟,右足跟有外撑之意,尾骶骨要落在足跟上,使胯、膝、足、尾骶骨合为一体,此为腿的实弓;向左弓步过渡时,左胯根向回吸住劲,左膝内扣并虚着向前挺进,左足尖有向下扣踩之意(如履薄冰),同时右腹股沟松开,尾骶骨极力下垂使裆内圆撑,左足继续沉踩,有入地三尺之意,右腿内侧极力舒展有蹬空之意,待鼻尖、肚脐、会阴与左足大指看齐时左弓步完成,形成三角合力,右弓步要领与此相同。尤其吴氏太极拳,讲究实中有实,虚中还有虚,虚实变转更加细腻,如上操作,使手足都系到了脊椎上,五张弓合为一张弓,在以腰脊(命门)为弓把,作为枢纽,收放皆源于此,方合“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之道,此乃太极之身法。

上边讲了“调身”之法,也就是武氏拳论讲的“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中的整劲的体现,紧接着就要在敛气上下功夫,敛气的关键调气,调气就是调节呼吸,就是要“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真人之呼吸”,“胎息”是也;“胎息”之道,又是炼气化神之道,其原理,就是通过中正完整之身法,把全身之气集中于丹田,再以此为中心采气到命门(腰脊),守住,守得时间越长,命门之火越旺;命门两侧为两肾,肾属水,命门火旺,肾气十足,后腰相对充满,弓把才能有张力,随着练功的深入,前丹田与命门气机充满、带脉充满,再以意导气,达于背部,拳云“神通于背”、“牵动往来气贴背”。以后在行功蓄劲时,意思总是从命门到脊背,如猫捕鼠,再如猛虎扑食,蓄而待发,太极行功之妙总在蓄劲,能蓄劲,则能蓄神、养气,无限天机由此而出。古代法有云“龟息”者,亦不期而达,甚妙!甚妙!此节言敛气到背的功夫;再以“胎息”为中心,采气、养气,使气由背至百会,“太极内功”称之“灵机于顶”,此步功夫必须中气充足后方可以意导气,稳步打通督脉,不可操之过急。以笔者的体会,“灵机于顶”一步功夫,感觉后颈动脉相对充满,玉枕穴有鼓起的感觉,行功时眼前有光感,此非虚言,愿与行功达此境者或专修道家有此感觉者交流心得。写到此不由得想起庄子的一句话:“缘督以为经”。通过敛气,由下丹田开始蓄能量,逐渐打通督脉,现出元神,南怀瑾先生称之为“由生机以灵机”,此时再以神驭气,灵机指挥生机,使气达于神,神藏于气,互包互孕,太极行功,无论动静,皆神气之动是也。

真正练好太极拳,必须学会以神驭气,用上边的神指挥上边的气,使乾坤(乾为头,坤为腹)合而为一,道家称之为“性命双修”。“乾”道家功法亦称之为“上丹田”,“坤”称之为“下丹田”,孙禄堂老先生说得太好了“上下相通为内呼吸”,“上”与“下”如何打通?笔者参阅名人名作、道家功法自感不少,能说明白的不多,应该说是极少,也许是怕泄露天机吧!“泄露天机,必遭天遣”。鄙人为了使真东西公诸于世,不使其失传,更为了给人类造福,奉师命,冒着遭天遣的危险把这一诀窍贡献出来,供大家参考:由“下丹田”开始积蓄能量,通过尾闾关达到夹脊,上升到头顶,也就是到“上丹田”,眉间有发紧之感,此时,再凝神入脑使其空静,头脑空静之后,再凝神于中宫(胃口)处,由点到面,松开中窍,因其位于上丹田与下丹田中间,也就是上、下丹田的关口,此处打通,身中的上气与下气才能接通,以至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却病延年。拿行功来说才能以神驭气。能够上下相通,“内呼吸”(胎息)得越好,相对来说丹田气就越充实,越能松空;腹内中和之气如蛇吸食,大到包罗万象,蓄劲时,由命门(弓把)至五营四梢合于丹田,谓之“开中寓合”,发动时,由丹田鼓动全身,形合气开,谓之“合中寓开”,吴氏太极拳称之为“内大外小”,妙极!“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说得太好了!

文章结尾,笔者滥用名人之词:

《道德经》有云:“夫一者,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人得一则灵,得其一则万事毕矣。”在下的笔名之所以叫诚一,因为这个“一”就是生命根本,拳中称之为腹内中和之气,道家叫做“抱元守一”,释家叫做“万法归一”,儒家称之为“执中”;《道德经》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得从一开始,望修炼太极拳的人们快来找这个“一”吧!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