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浅议命门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8 10:48

运动一身备五弓,腰脊为主弓、命门穴为主弓弓把的中心点,善于用意贯注命门穴,可以充分发挥其进退转换、支撑四面八方的枢纽作用,有利于运动整体协调、合力集中而不散乱,这是太极拳身法的精要。
       中华,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套路和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为精辟的武术理论。如太极拳从中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最著名的拳种之一。由于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防病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用,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而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更加素负盛名,它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的基础,处处讲究阴阳平衡,把具体的外形动作和内气运行都抽象化为一个《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在动态下的立体螺旋运动。太极拳不但是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宝贵的体育遗产之一,颇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继承发展这部分遗产,对于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强身健体,治病防身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太极拳很多古典著作难学难懂,很多基本原理必须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逐步领悟。笔者于1974年在潮州市有幸聆听过罗基宏先生的讲学,对太极拳基本身法有初步认识。罗基宏先生特别强调太极拳身法要充分发挥腰脊命门的枢纽作用,无论是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都要意贯命门,以身弓的命门为中心点向后撑实,整个身法才能平衡协调。笔者在长期练拳过程中,更加深刻领会罗基宏先生这一提示,有一些体会和收获在此琐谈,旨在与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共同探讨和交流。
    一、太极拳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协调,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能屈能伸,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对健身和推手都起着很大作用。
       身弓以腰为弓把,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骨(长强穴)为弓梢,上下对称,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增强弹力。身弓备,则腰部柔韧有弹性,立身中定而下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鼓起,下于尾闾骨前送,起到方向舵的作用。
       手弓以手为弓把,以意注于肘节,使劲沉着松静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手弓备则伸屈随意,粘连走化自如,懂劲而得机得势,处处能整体协调而不散乱。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足弓备,则膝关节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撑,臀部与足跟齐,把臀部之劲贯至足跟,两足跟气往下沉而劲自然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上下相系相随,做到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梢。
    五弓合一是全身内外整体练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练拳和推手的过程,每站一势,必须检查是否五弓俱备、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八面转换”是旋动灵活。只有周身劲整而弧形走化,直线发劲,就能做到“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二、命门穴为主弓的重要位置。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因此,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就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三、命门穴的调节机理。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具体操作上,用意把“命门”后撑,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与后足蹬力成为力偶,故“命门”向后撑实,即前足从地面反作用力而来。后坐时则反之,“命门”注后拉,是从后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与前足反作用力成为力偶而来,后足蹬力主动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为力偶,向前退后都成为左旋右转的力偶,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转换,八方支撑,无不顺遂。如果单纯只考虑抽胯,只能从股关节的力偶转动,不能与上体协调解决
    周身一家。“命门”则能为上下统领的总关要,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活动,照应上下肢四弓的协调活动,发挥主弓为中心点的弹力作用,在推手时能化能发,能粘能走,变化无穷。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拳论十三势歌中指明:“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气变换调节,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在推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
    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而单个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罗基宏先生提出解决“梢动”的毛病,“劲先由里边变换,才能知己知彼,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而实际我方巳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一身备五弓,五弓的运转构成太极立体圆运动,而腰脊命门穴则起立体圆心的枢纽的作用。在推手时,意贯命门,注意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转动,通过命门穴调节上下肢十二个关节贯串,螺旋型缠绕绞转,把对方引上立体圆面切点,五把弓合一集中发劲,如箭直线发射,可见命门穴在练功和推手时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是外型动作难于觉察到,只能在练功和推手的过程中自我感知。
    以上主要是从人体经络、几何角度和人体力学等方面分析太极拳运动等多方面的基本原理。其实,太极拳运动是多方面的傻身运动,不但是身体的锻炼,更主要是精神修养的锻炼。很多有文化素养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的人,都善于从练拳过程中去领恬做人的道理。法国一个来中国学太极拳运动的人说:“我们学太极拳是从中学习人生哲理。”企业家莫性才先生的《太极拳与企业管理》论文之所以博得广泛好评,就是由于他不仅仅是练拳健身,而且把拳理与事业结合起来。太极拳强调“立身中正,”“协调平衡。”这都是做人办事的最基本原则。太极拳很多方面值捐研究,有些现象很难得到科学的解释,只能在实练中逐步领会感知,例如生物电、人体内气的发放等现象·,肉眼根本无法觉察,只能自我感知。因此,太极拳运动涉及到十分复杂的人体科学,涉及到生理解剖学、中医经络学等,必须通过人类长期的实践训练、交流研究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使体内之意、气、力、血,电等随心所欲的运行全身或蓄聚到任何一个部位,达到灵活无滞,既为技击强化内劲,也为医疗发挥作用。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