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乐-修炼太极拳乐趣无穷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8 10:48
练的健身作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很多受益的病人和老人;而其技击作用,由于近代国人对其探索认知的淡化,很多名师的淡泊名利深藏隐居,使向往者难以寻觅,以至太极有面临失传的危险;另外,其理论的深刻和难以直观体现,也令许多人将信将疑;而其娱乐作用更是闻所未闻,恐怕很难被人所接受。笔者习练太极多年,被太极的独到艺术魅力所折服,乐此不倦,快乐无穷,披露出来愿与大家共享。读者是否注意,本文的题目用了“修炼乐趣无穷”,这是我的体会。太极拳确实难练,也难懂,更难会。有言“太极拳习者如牛毛,成者如牛角”,此言不虚。光从健身角度讲,练太极拳要求不高,只要姿势大致准确,快慢节奏有音乐伴奏,似舞如操地每天坚持这么全身动弹的有氧运动,对身体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普及型太极拳以及类似的木兰拳拥有如此庞大习练者的根本原因。但要“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的真正参透太极拳神韵,就非得脱胎换骨,下苦功夫修炼不可。当你通过认真修习,步步参悟,初步领略到太极拳的神韵,高尚乐趣由是开始。
乐趣一,打拳时的乐趣。真正修炼太极拳,要求速度慢,也不许音乐伴奏,100余个动作做下来,按要求至少在25分到30分钟之间,长的甚至在40分钟左右。如果简单比划一下,要不了10分钟就可完成。所以旁观者会觉得枯草乏味,“只有老年人才会有这个耐心”,“太极拳是老年人的玩意儿”的误区由此而生。而太极拳的修炼者,此时,正沉浸在打太极拳的极大愉悦之中。
试描绘一下这种感觉:太极拳的要领很多,是非常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每次打拳必须要认真做到和体验。而做不做到这些要领,对打拳的效果,打拳的感觉大不一样,是一个渐悟渐进的过程。除了“涵胸拔背、虚领顶劲、……”这类通常必须的身体要领之外,还要尽可能做到“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能体会“动静、阴阳、虚实、开合之理”,全身各部都要力求有阴阳变化,要节节贯穿;动则全身上下内外无有不动,如长江大海但动中犹静;静则通体心境外形无有不静,如巍巍山岳但静中寓动。此时呼吸深匀细长,绵绵密密,内在意念指挥着肢体动作,视、听、嗅、味、触、感六觉已与心意合一;在这种极静的状况下,脏腑煨贴,毛孔舒畅,气血运转,内气鼓荡,内劲潜转,所有感觉不一而足,其趣味、其快适、其享受已非笔墨所能形容。不知不觉,30分钟一套拳打下来了。无怪乎,陈鑫年迈,尚嘱所著“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毋与妄人也”;禹襄临终,犹为待疾诸人谈论拳术,娓娓而不倦。
乐趣二,推手的乐趣。推手又称“打手”,是在修炼拳架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自己对太极拳要领、拳理掌握程度的一种实践;是修炼太极拳的必经功夫,也是太极拳特有的对抗和实战的对练。推手的高层次功夫即是太极散打。太极拳功夫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体现在推手功夫的高低。太极的对练——推手,预先不编排套路,完全随机应对,综合了擒法、拿法、跌法、掷法,但和打拳一样,不尚拙力,而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小胜大,以退为进,引进落空,是高雅文明的对抗性技击术训练手段。推手不受场地服饰的限制,两人搭手即可比试。推手借力打力,粘随不脱,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蕴含着古老的东方哲理,也是技巧性极高的技击运动。推手能避免伤害的情况下分出胜负,不以力敌全赖巧胜,乘势借力发放,练起来令人兴趣盎然,欲罢不能。
笔者修炼推手的体会是:一开始遇力顶抗的本能没脱,与对方接触,非顶即丢,即对方力来我以力抗,抗不住就或躲或逃以脱离接触。对方如水平和我差不多,就看谁的力气大,谁灵活,谁就占优势。结果都是力大手快者取胜,违背了太极拳推手用意不用力,松静柔化的宗旨。对方如水平比我高,则常被对方粘连不脱,稍有用力,就被对方引进入空,不由自主,跌出好远。随着时间的积累,自己的功夫也有所提高,逐渐领悟了自己的力要不被人借,不被对方利用,就必须处处用意不用力,并尽可能借用对方的力。这就要摆脱本能,遇力不顶,“舍己从人”,使对方找不到自己的重心,无处着力,然后乘机控制对方。再往后,随着对太极拳的更深理解,内劲的增长,听劲的提高,推手时找到了八面支撑,周身一家的感觉。人一挨我,其动作意图、作用力点、方向、大小有所感知,逐步体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慢慢学会“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到了此时,太极拳的无穷魅力开始展现眼前。人都有爱对抗的习性,不管男女老少。从很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和娱乐中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种对抗。有体力型的,有智力型的,有体力加智力型的。就是体育运动,最让人心动热衷的也都具有对抗性。所以太极推手带给人们的快乐应该不难理解。它的让人折服的魅力在于,表面上看似违背客观规律,但实际上深藏哲理,蕴含科学理性,是经得起科学考证的。大力胜小力,手快赢手慢,这是一般规律。“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却又告诉人们,通过专门训练,掌握太极拳这门高深武学,就有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后发制人的特殊规律可循。恩师费国清常说,年轻力壮,人高马大是练武的好材料,但这种人往往不肯丢掉本力,有时倒不如天生体力弱小者,较能感悟用意不用力的要义,反倒容易造就。太极拳使弱者变强,病者得愈,不足者变充沛,怯懦者受鼓励。这些功效是国内外人士对它发生兴趣而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马岳梁宗师生前,九十余高龄,挥洒之间,所向披靡,人不可挡;张金贵师伯,年届80岁,体重80斤,犹能放倒壮汉,举重若轻;费国清恩师,七十在望,谈笑纵横,随心所欲,莫可仰视。这都是我们的典范,提示着我们——太极有无上风光在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