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肾与命门的锻炼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8 10:48
    习练,是一项内外俱练、神形双修的体育运动。所以,对人体重要脏器肾与命门的锻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旨在与读者朋友进行交流。
  
  肾与命门的位置
  
  我们知道,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借以排出体内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即体内废物。中医学所说的肾,则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以肾脏为主体的一个系统.除了解剖学所说的肾脏本体,以上几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认为命门是具有形质的,位置确定,有物可寻。此外,另有别样说法,也为人们所重视,那就肾间动气说。此说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明朝孙一奎《医旨绪余》),是人体原气的发动、生成。这与《难经》所说的“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是相吻合的。这“肾间动气”的地方,是修炼丹田的所在地。功家常说“。肾气充盈,其气冲督”,当丹田真气饱满充实之后,则经过第二腰椎的命门穴外,它还包含肾卜腺、性腺等内分泌组织和泌尿生殖器官;而且,中医学还将人体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位——命门,与肾联系在一起。所以,肾与命门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就有多种说法。明朝赵献可认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医贯》)。另一种说法,是将有肾视为命‥。中医典籍《难经》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更有医家进一步强调两肾与命门理功能的一致性,认为它们皆为“真元之根本”,故倡导“两肾总号为命门”(明朝虞搏《医学正传》)。还有一种说法,把命门与丹田联系在一起,认为命门就是丹田。明朝张景岳就说:“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丹田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处,人在此处获得生命并出生,称其为“生命之门”也有道理。日常习练,习拳者在谈动作要领时,也常说“命门”如何如何,但这往往是指人体后腰部的命门穴,该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沿督脉向上移动,命门穴就成了“肾间动气”这股力量输注的门户。这个过程关系到小周天功法,所以“肾间动气说”更为功家和拳家所认可。
 
   以上众说,各有道理。或问:命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结合下面谈到的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肾与命门的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难经》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命门之气与肾通,表明它们在生理功能方面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肾具有命门的作用,命门也具有肾的功能。
  
  单独来讲,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既藏有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又藏有后天之精(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同藏于肾,称之为“肾精”。中医学的气化理论认为,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气之盛衰,关系到各脏腑的正常活动,这颇似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能源供应”。若按中医阴阳学说来讲,可以将肾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从“肾精化气,为脏腑组织提供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还是肾阴、肾阳对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统辖、支配的作用”来讲,肾功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命门,古代医家把命门比喻为走马灯运转的动力源(走马灯中点燃的蜡烛)——火,认为命门火就是人体的阳气之源。命门火旺,身体强健;命门火衰,则体弱多病。这种观点,与中医对“肾阳”的解释是一致的。更有医家把这种“动力”的说法联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上,认为脏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皆依赖于人体阳气的供应与推动,而这阳气的根本所在,则在命门,故《难经》强调说:“命门者,诸神经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不难看出,强调“肾阳”的作用或是强调“命门火”的作用,都表明两肾与命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明朝张景岳就明确指出:“真阴真阳皆藏于肾。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于是我们可以认为:肾中内寓的肾阴即是命门之水,-肾中内寓的肾阳即是命门之火。由于肾阳对脏腑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对脏腑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而这皆可视为命门的水火作用,故张景岳则进一步强调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肾中的“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命门的“火”——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炼精化气,命门火旺,皆为功家和拳家所追求。人们重视对肾与命门的认识和锻炼,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前面谈到,历代医家对命门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对命门与肾在生理功能方面相联系、相一致这一点上并没有太的分歧。基于此,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即命门的确切位置。笔者认为,强调命门“肾间动气——火”的作用,认为它寄附于肾脏实体,占据着腹部丹田的后部空间即“后丹田”,并以督脉命门穴为其出入的门户,这个地方就是“命门”。这样理解,有利于习练太极拳时,对技术要领的掌握有章可循、有物可依。
 
   对“气”及其特点的粗浅解释
  
  人们常说,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三者既各有所司,又相互化生。一般来讲,“精”是指精微有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将“精”转化为“气”,增强生命活力,这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人们常常采取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增强这种气化作用。这个锻炼的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炼精化气”。由于肾与命门所处的区域,既是元气之根,又是生气之源,所以“炼精化气”主要是指增强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而言。
  
  现代科学证明,“气”是人体内运行着的能量流,是特定信息在体内的传导。当然,在这个定义下所说的“气”,是指“经络之气”,即功家和拳家常说的“真气”、“内气”。内气运行有个显著的特点,它会随着人的意念而有趋向性,这就是拳论和功法中常说的“意之所注,真气从之”。“意”与“气”的这种关系,早已为古代功家和医家的实践所体察和证实;而其实质的揭示,则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电的科学研究证明,当思想意识(意念)关注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尤其是经络穴位处时,那里就会产生生物电流;而生物电流的活跃,则有利于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这对我们理解肾间动气”、“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实质,是有帮助的。
  
  内丹功法的练功,一般是以意守腹部丹田为主,这个地方就涉及。肾与命门的领域。意守该区域,通过强化意识,必然会培育和增强“肾间动气”。所以,许多功法的锻炼.都重视这个区域,强调在这里下工夫。我们知道,功家所说的“炼精化气”修炼法,其目的是培育丹田真气以通任督二脉,这虽说是内丹功法的初级阶段,但对现代人来讲,这种操作仍有普及性。同样是为了达到增强内气的目的人们往往采取一些辅助性的锻炼方法。下面我们谈到的命门后撑、两肾抽换,就是在习练太极拳时修炼内功的锻炼手段,就是在肾与命门这里下工夫。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术》一书中讲道,陈、武两式拳家在讲究身法时,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顾先生的论述,强调了“身弓”对于身法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富于弹性,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腰脊一转周身皆动,贯串协调主从不乱,既可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是关键的节点,故命门运用得当,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视命门部位的锻炼,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护心捶定势时,双臂合劲向前搠发,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术语称之为“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习练者本人也会有支撑稳固、劲力集中的感觉。再如“六封四闭”之定势,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此时的动作是“开”,劲力的运用为“放”,劲往前去,命门后撑。顾留馨先生在阐述“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时说,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顾先生的解析透彻明了,对我等后学者正确掌握“命门后撑”的细致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身弓备命门后撑,强调的是“内动”,重视的是“意”的运用。正如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讲,习练太极拳必须靠意识的支配来获得“张弓”和“放箭”的效果,“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旨在用意,而不在于用形,切莫弯腰驼背。这样看来,“张弓”强调的是“以意代形”,是“求其劲而非求其形”。同样,也如顾留馨先生强调的“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是“在内而不在外”。所以,“命门后撑”技法的重要之处在于以意贯注之,它所体现的仍是“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锻炼法则。
 
   虚实转换在腰隙
 
  清.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俗称腰眼,位置在后腰部肾腧穴处;该穴对应于两肾,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约5cm),属足太阳膀胱经。两肾腧穴的中间是命门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前辈名家指出:身法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全身总虚实的枢纽所在。所以,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太极拳习练时不可轻视的技术法则。
  
  转换之法,各派太极拳家都十分重视。郝少如先生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专有一个章节讲转换之法。郝先生写道:“转换时,命意源头在腰隙……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郝先生强调:“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从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这样看来,郝先生讲到的这个技法,可以理解为:两肾抽换乃是阴阳互根、阴阳相济的关系,这种练法反映了太极阴阳学说在行拳走架时的具体运用,是一种细致的练法。杨式太极拳,欲左脚向前上步以移动身体重心,意念一动,先是右侧腰肾渐渐下落,右胯根相随内收下沉;左侧腰肾缓缓上提,左胯根提带左足跟离地,此时仿佛是右肾在托左肾。随着左侧腰肾继续上提,左胯根将左腿屈膝提起向前迈出;然后,左侧腰肾渐渐沉落,右侧腰肾缓缓提升;右脚蹬地右腿内旋使躯体平稳前移,左脚踏实。这样的练法,表明身体重心的移动与腰肾的虚实转换密切相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之时,腰肾管着两腿:腰肾落实的这边,下面的腿也落实;腰肾松虚的那边,下面的腿也有松虚的意味。就是说,以步法上虚实的转换来变换身体的重心,是由腰肾的内动来支配的,动步时应首先动腰肾。显然,这也是太极拳的细致练法。为什么要这样动步呢?顾留馨先生说过,凡欲往左迈步,右腰隙先下抽落实,右胯同时内收落实,左腿迈步就轻灵,反之亦然。这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运用(《太极拳术》)。
  
  虚实转换在腰隙,是太极拳动作要领中重要的一项,它的重点处仍是强调“由内及外”。至于腰肾提升沉降的程度,则在于个人练拳时的揣摩与体悟。从生理结构方面来讲,两肾均为筋膜脂肪所固定,不可能有明显的位移。腰肾的移动,它的抽换升降,实际上是反映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对于一侧腰肾沉降的感觉,主要是习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对这一侧腰肾的关注,是“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效果,相比之下,另一侧腰肾则显得松虚自在。如此这般地反复调整意念上的关注,“意之所注,真气从之”,就达到了锻炼腰肾的目的。两肾抽换于拳术动作上是虚实转换,于强身健体的客观效果上是“活腰壮肾”,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人体精气的转化。
 
   介绍一个小功法
  
  为配合前面所讲的内容,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个小功法,用来对两肾及命门进行锻炼。
 
  方法简介如下。
 
   (一)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左开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或略宽。按照太极拳套路习练时预备式的技术要求,调整好身体的状态。
 
   (二)随着意念前引,以腕领臂徐徐向前上方弧形上搠腕与肩平,手指自然下垂,意念在腕背,体会搠劲。
  (三)两手十指随眼神心意前趋的引领,向前平展伸挤,意念在指梢,体会挤劲。此时,腰背稳稳地、适度地向后依靠,体会“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的感觉,以益于命门。
  
  (四)两手塌腕,十指自然上跷,以肘领臂向后下方沉稳地牵引至腰侧附近,意念在掌心,体会捋劲。
  (五)松胯下坐,身体重心略降,随心气下沉。两手沉稳地按落于两胯外侧,意念在掌根,体会按劲。
  (六)心气放松,两手舒指下垂,恢复成太极拳套路习练时预备式的状态。以上动作,各动衔接连贯自然,并配合细匀深长的呼吸,以自然和顺为宜。
 
   (七)上动稍停,意念引导,左肾、左手略下引然后左肾提升,以身带肩以肩带臂略向上提,左足轻松;同时右肾沉落,右手向下微按,右足踩实,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并随势略下沉。
  
  本动是以两肾左提右降的内动,来促成身体重心的转换。
  
  然后右肾提升,以身带肩以肩带臂略上提,右足轻松;同时左肾沉降,左手向下微按,左足踩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并随势略下沉。
  
  如此这般,左右互换,可做数次。动作柔缓协调,意念须沉着专注,意在两肾。
 
   (八)两。肾抽换数次后,可结束动作,恢复成太极拳套路习练时预备式的状态。
   
  以上动作为一遍。
   
  然后再从动作(一)开始,做到动作
   
  (八)为第二遍。如此反复,遍数的多少由个人而定。此功法可单独练习,亦可在习练太极拳套路之前做数遍,以利于调整心态。
  
  本功法或相似功法,在太极拳界多有传授。以上介绍,为师辈传授及名家著述相关内容之综合。笔者艺浅识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指正。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