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知识的学习
浏览次数:
日期:2014-04-09 01:1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本身重要,但是,更有价值的知识却是关于怎样学习的知识。借而言之,太极拳本身的知识体系固然重要,而更有价值的却是关于怎样学习太极拳的知识。
1.人无完人
同一个师父会教出拳架风格很不同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又各显特色,这个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老师即使想把全部东西传给学生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学生的情况与老师的情况不同,这个东西放在老师身上好用,放在学生的身上可能就没用。学习需要老师,但我们学习更多的却是需要“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做学问也莫不如此。坏人也有人性中善的一面,好人也难免有龌龊的一面,任何人都有“一技之长”,都有“技不如人处”。所以做学问要有这样一种态度:人人可以为我师,不仅能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学习,也能向虽不如自己,但有一技之长的人学习。如果我们不走学无常师之路,老师的东西只会越传越少,路只会越走越窄。过分强调“正宗”不是好事情,如果我们死抱“正宗”不松手,就会固化师父的技能。李小龙、杨露禅、王芗斋等的功夫都不“正宗”。他们的功夫既无法复制,又非不可突破。每一个认真钻研武术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某个问题,冥思苦想,反复推敲,不得要领,后忽有所得,立即比画,旋又推翻,以至踌躇半日,仍似是一无所获。所谓的高人皆莫不如此。在茫茫人海中孜孜不倦地寻找不存在的高人,大可不必。练习需要交流、讨论和辩论,讨论要实事求是,不意气用事,辩论者要学会灵活机变。人都是极难达到“全面”、“透通”这个境界的,世界上很多事情直到现在都存在争议,没有结果,在可预计的将来也将没有结果,如宗教问题便是其一。既然不能达到“全面”、“透彻”这个境界,我们就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大概可能”的位置上,不能绝对化,要让人家讨论、指正、补充。在觉得别人某些观点或练法不在你的接受范围时,不要轻易说不,要先将自身融入对方的意境中,找出对方这样讲这样做的理由。有时通过辩,会突然有新发现,会突然明白,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错的,错了的就要改。我们要营造能让改错者视改错为纯学术过程的氛围,不要抓住不放。即便是圣人也做不到完备无缺。
2.法无定法
太极拳套路怎么练?我虽然练了四十多年,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和教了许多学生,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一成不变的、自认为特有成效的练法,也还很难说清究竟怎么练最好。我特别理解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的练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爱因斯坦说:“在我提出的概念中,没有一个我确信坚如磐石,我也没有把握自己总体上是否在正确的轨道。”王芗斋说:“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对拳学这门学术,我懂了没懂,入门没入门,还是个疑问。”又说:“你真要按我说的做就错了,你不按我说的做就更错了。”武术谚语有云:“师承十分古来无,接得七分即高徒,要想十分艺,三分须自悟……初学三年,打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金刚经》说:“一切圣贤者,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有圣贤者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话,那么,所谓的方法就是一人一法,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方法,方法就如恒河之沙,一沙一世界,一个人穷无数亿年究法也将不得法。既如此,何来法?师父说的只是他本人的练习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学生,也并不一定都正确,师父说话不要太肯定、太绝对,不要太具体周详,要让学生有可思考可想象的空间。师父要创造条件,要让学生接受他人的东西甚至与拳术无关的知识。经典拳论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好处是让读者不会迷失大的方向,不足处是读者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揣摩,且在传统武术理论中,几乎所有拳术都存在用意深刻、用词夸张的语句。当下,太极拳文章很多,好处是讲解分析详尽,不足之处是容易引读者钻牛角尖迷失大方向。武术现在乌七八糟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常用“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提醒自己。观点本应是建立在具体的理论之上的,而具体的理论是会错的。“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学生不迷信谁了,教学便成功了。不迷信师父,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用自己的分析、辨别、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就像李小龙。李小龙从不标榜自己是什么的“正宗”,他深知“正宗”会固化某门的功夫。一人一法,一时一法,法无定法,谁都正宗不了。讲传承没错,标榜“正宗”是无知。对于太极阴阳八卦之类,除了专门研究者之外,太极拳爱好者,武术爱好者,现代人,只要了解矛盾论、辩证法就可以了。
开始接触太极拳时,听老师讲些简单的要领,照书本一些简单的要求练,难一点的反正也听不进去看不懂,头脑中没有太多的为什么,练得兴趣盎然。随着练功的深入,随体验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疑问多起来。如:架子高点好还是低些好,行拳慢些好还是快点好,动作配合呼吸好还是自然呼吸好,静如山岳沉稳好还是有节奏感韵味十足好,如在水中有阻力好还是活活泼泼如风吹杨柳好,对每动作攻防想象好还是无招无式假借好,意守穴位注意气感好还是不意守好等等问题。各人所讲都只是他本人的体会,各人所练都只是对某方面的侧重。始终坚持某一种练法是做不到的。比如,有一种讲法是越慢越好,确实慢有慢的味道。但是,当看到人家练拳如行云流水、韵味十足的神态时,依着练,味道也会挺不错。选择哪一种练法,要看练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还会受环境、当时情绪左右。某种练法可持续几周几个月,也可在一次训练中几种方法轮着练。初学坚持某种练法相当一段时间,待有了比较深的体验后,再尝试他法。某一种练法练一段时间后,与初练时比较会出现感觉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这很可能是这种练法其应有的效应已练上身,习惯成自然,异样感消失,也可能是此练法在练习时不知不觉已走样或淡化。曾练过的一些练法会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感觉,功夫也在长进中。许多太极拳练法是自己在推手中悟出来的。推手中,偶而出现的得心应手之作不要放过,我们应在记忆中回放这个情景,然后把用劲过程移植到走架中来,形成一种练法。遇到功夫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揣摩他的推手用劲特点,想象与其推手相应的走架用劲过程,然后模仿着练。走架时偶尔得来的用劲体验要在推手中试用,效果好的,要强化这种练法,不好的,要弃掉。对别人走架时表现出来的轻浮松散、断劲滞重等缺陷,要留意,甚至刻意去找,以此警示自己。看了某种练法,觉得有道理,就依样画葫芦,练一段时间有了体验,就要记录下来。看了另一种练法,又依样画葫芦,有了体验又记下来。
初学者对太极拳理可以知道很多,但是追求的却要很少。初学者可以知道劲起于足,由腿而腰,形于手指,但不要去刻意实践,否则一尝试就全身僵硬,得不偿失。可以知道内劲名称,可以知道久练太极拳套路和推手会练出内劲,可以知道刚中之柔是真柔、柔中之刚是真刚等等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不应苛刻,学生只需做到匀速、不要用力、呼吸自然、动作准确就够了。动作准确了,气就会顺了,拳打千遍其理自明,感觉慢慢都会上来。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等等知识老师可以不讲,宜粗不宜细,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反而成为学生负担,不利进步。某武术杂志上有这样一段话: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李锦藩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的十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学生看书了解太极拳方面的知识,在潜意识中有这么回事就行,很多体验是可遇不可求的,潜意识中有这么回事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比较容易产生共鸣。
3.学无止境
太极拳套路有陈、杨、吴、武、孙等传统拳,有诸式精简太极拳,有诸式国标太极拳,有自编太极拳,林林总总,数不胜数。选练一个杨式,一个吴式,一个陈式或赵堡,一个武式或孙式,就基本上可以包罗全部太极拳了。学全四种太极拳要不了多少时间,练好太极拳却是学无止境。练习太极拳要经历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着熟,就是熟练套路。懂劲,就是练出“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的感觉。神明,就是练出“不用意而神自明”的境界。“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其中的“神自明”、“气自周”、“力自彰”有程度之别。久练太极拳,各种积极有趣的感觉出来、深化后,要防止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自己练习的方法最好,体会最深,已经练到顶了。试想,如果久练太极拳者都这么认为,那么,到底谁又是真正“之最”呢?冷暖自知,各有各的好,不能自恋自满。随着练习的深入,美妙有趣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越往后越好,无有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是越往后越好,无有止境,那么,我们永远就是个小学生,心中永存敬畏心,始终保持谦和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