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张方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6-05 13:37

    按语:张方,辽宁电视台高级记者。自幼习武,精通峨嵋派内功、戴家心意拳械、八卦掌拳械、武式械。曾拜八卦掌名家刘敬儒,武式李家兄弟二派的代表人物刘长春和吴本萍、吴氏拳家王辉璞为师。并有幸受到过二十多位隐士高人的指点及传授,得窥各家丹法、马派八卦、宋派八卦、承德佛门八卦和戴家原传心意拳的奥秘。
 
    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武式各派系的门内,一是不够完整,二是外人很难见到。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师们从来也没把当做一门学问,让习武者公开探讨。
(博主注:张方,武派传人。)
一、内功之根基
    我练了十几年内家拳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忽然有了点迷惑,是因为当时的界有人对于神阙、气海、关元一线的丹田系统的修炼价值发出了怀疑的声音,而我本人也在研习佛学时,对于传统的丹道和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产生了某种疑虑。有一段时间,由于不注重气沉丹田而导致身体发胖,有时竟迷迷糊糊的,后来随常春先生学拳才逐渐走出误区。家师向我介绍过他很佩服的一位隐者.
    我登门拜访这位隐士,请教了修炼中的困惑问题,又走了走太极拳架,请高人指点。老师说:你每个圈都要划圆,还要收回丹田,否则气就会浮于体内,终归有害。我又问:丹田真的这么重要?修炼先天大道也离不开丹田?隐士看了我一眼,然后这位洞彻阴阳天机的高人说:不能气沉丹田,你还练什么太极拳、丹道!我并不是在讲子虚乌有的故事,而是这位隐者不愿世人打扰他的清修。这个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讲师,修炼丹道和太极拳四十余年,已经达到了“三易”的层次。
    丹田是内功的根本,不过气沉丹田的标准和方法可不那么简单。我的八卦门的师叔傅伟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临济》一书中有要求:“正确的姿势是大腿股部趋于水平,小腿尽量垂直,以双膝不超越脚尖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能前俯后仰或撅臀挺胸。否则,气沉丹田就成为一句空话。”峨嵋派的如此,太极拳也不能含糊。杨家太极的老规矩也要求胯要降到与膝平的程度,可是现在有几个练家能做到?练习太极内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气沉丹田”,因此练习拳架之前,要在太极桩和太极步(摸鱼)上下功夫。有关太极桩与太极步的练法,家师的著作里已有明示,更深一层的功夫,我以后再专门撰文披露。
    这里,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太极拳与丹田之间的关系。胡兰成的《禅是一枝花》中有云:“八识的前五识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在脑。第七末那识,是在丹田,不需神经。第八阿赖耶识则是在于心了。”“丹田是阴,而心则是阳。”如果胡先生的高论果然正确,那么内家拳确实离不开丹田了。末那识是人的生理意识的主宰,丹道和禅定都是末那识在起作用,太极拳的修炼如果离开了末那识,也只能是一般的肢体语言而已。丹田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之主宰,这几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认可,可是从前辈的修炼实践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炼有偏差,至少会出现两种弊病,一是如周潜川所说的,易患消渴症;二是气沉丹田不得法,则易小肠疝气,或是丹田内转不利,两肋下生气痞。本门就有前辈因带脉右侧生气痞后不治而终。
    据说李亦畲晚年与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后,创有太极丹道心法。功之窍要源于张三丰的《大道歌》:“欲采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窍八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升。涌泉升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释氏即号穿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看看至尾闾,有如硬物抵方形。”传至阎志高先师,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太极丹田,根据“慎转任督二脉”的原则,强化了上虚下实,将丹田和双脚涌泉穴之间形成—个循环体,配合呼吸,使之内气鼓荡运转。在练习太极步的同时,即修炼了太极丹田的初步功夫。
    待丹田有物后,再从气海、关元、会阴、尾闾、命门至神阙潜转子午小周天,始修炼炼精化气之功夫。至双肾如汤沸,仍以太极桩和静坐为主,此时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绵绵照住即可。有前辈告诫:道之大患,在于用意,切记!功至玉液还丹,可增练太极五行功,待丹田能够支配周身,则可习练太极拳架。这些功夫尚属于后天的范畴,丹田内练出的混元气需要进一步转化,这在家师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极拳》一书中均有详述。
二、敛气入骨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内功修炼顺序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止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自古很多内家拳的修炼者的寿命尚不及练习外家拳的有成就人士,多是被“使意弄气”所害。我很赞成王沐先生的小周天是精通的观点,待“天一真水”通脊,才算是有了点真功夫。敛气入骨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是否真有“气”能入骨则无法验证,姑且以此名相论之。李亦畲先师特别重视“敛气入骨”,在《廉让堂拳谱》中“五字真诀”之“三日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五曰神聚”又重申“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拳谱中还有多处明示“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家师常春先生曾传我专修“敛气入骨”的功夫,很简单,其实武式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的身法,练出功夫了,即可将“神气收敛入骨”,关键是处理好脊骨与头骨相连的百会、夹脊、命门和尾闾四个部位之间的关系。有人提出了太极丹道,以为要在小腹练出一个气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大大的误区。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并非让你在丹田存气。武先师又云:“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中,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后来,孙禄堂赴山西拜会宋世荣前辈。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看来,先贤早有明察,非我一孔之见也。以丹田为一身之主宰,稍一用意,再配合呼吸,极易在小腹形成混元气团,修炼者不可执著于此,此有形之物,非先天气,但可经运化蒸馏出先天真水,这需行功至物我两忘、拳我不分、恍兮惚兮的状态下,才能生成先天无形之物,然后“敛气入骨”可行。吴图南先生提出的太极拳是从后天返先天的窍要即在于此。
 
三、内丹与外丹
    王善德先生故去有年矣。记得十多年前,那时善德先生的身体和精神都非常之好,每至周六和周日,经常从北陵步行到小河沿去看一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园子里那些八十多年树龄的丁香开得很灿烂,这时善德先生的心情就会格外好,于是大家中午会出去喝点酒。善德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心收集关于武术界的资料,知道很多事。一次,我问到太极拳有内丹,是否还有外丹之说,善德先生给我讲了一件事:阎志高先师年轻时拜访过李瑞东老前辈,请教了内家功夫三盘的练法后,李老先生又告诉阎师爷,太极拳仅练内丹健身自卫足矣,要想神乎其技,必须还要修炼外丹,内丹与外丹结合才能练出太极凌空劲道。阎先生后来得高人传授太极桩法,练出了阴劲。阎志高在河北设擂期间,曾与李香远和董英杰等同门切磋交流。几十年后,董英杰的弟子乐幻智提出了太极拳修炼者要练成“电人”的理论,这就必须要借助外丹之力。
    汪永泉先生传授的杨式老架练法中,就有修炼太极外丹的架构,汪先生的传人提出了要练出“心劲”和“意手”。本门的太极桩法要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观照双手之间,先有外景出现,日久丹成,要将外丹收入体内,身体自会有转形换质的效果。行功走架时,双掌多做抱球状,功夫深了自会有体会。到双手骨头疼了,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太极拳离不开丹田,但不可求气,一有意念就是后天了。内功的初级阶段自会练出混元气,但要化掉,否则很难“敛气入骨”。内家拳的“敛气入骨”很重要。我的一位没磕头的师傅在丹田处有明显的混元气团,太极拳的推手功夫很深,小腹不惧重击,可惜没到七十岁,膝关节竞长了骨刺。家师常春先生年过八十,尚能每日爬上天柱山去修炼,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每篇文章都不能将话说尽。本文就没讲“敛气入骨”的功效如何,也没有谈外丹与内丹的关系和修炼的顺序及火候。有的练家还想知道阴劲和“电人”的修炼法门,可惜我也没练到那个层次,不敢妄言。
 
    博主注1:丹田为一身之主宰,形成小腹内的“内丹”,即气团,为后天有形之物。形成难,不到一个层次,的确形成难。形成后的“内丹”毕竟为外来之物。化解之法为腹内松静,纯任自然。俗世以是否练就“内丹”看是否达到一个层次,非谬论也,但不是最高层次。真正要练就的功夫是“敛气入骨”。吾辈不可片面追求所谓“内丹”,道法自然,自有成就。
    博主注2:俗界所称“内丹”,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用意后在小腹形成混元气团,可以随着意识的指挥而移动位置,训练该所谓的“内丹”,通过专门的练习可以出现,但是,毕竟外来之物,在体内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所谓的“内丹”,感觉谈不到不舒服的程度。另一种“内丹”是丹田部位或腹部形成一种可以旋转的小球,练法主要是丹田内转法,经过训练体会,认为是内动配合腹部肌肉群形成的。混元气团可以承受对方打击,小球通过旋转可以化解对方来力。
    但是,毕竟“内丹”的训练,以及“内丹”的出现,也能说明到了一个层次。吾辈训练这个内丹,初级阶段,也是一个标志性功夫。从各个方面反馈来的消息来看,以及交手中的情况来看,出现“内丹”,不是武门的刻意追求训练目的。
    毕竟“内丹”,可以将丹田旋转起来。
    人常说,“死丹田一无所用”,就是指丹田不能够活起来,不能旋转,不能随心所欲的应用。我们不应该认死理追求“内丹”。但是,将丹田旋转活起来,是最基本的要求。练不练“内丹”,在于你自己的选择,能否练出“内丹”,在于你自己的刻苦程度。
    但是,话又说回来,练出“内丹”不是武门的终极目标,也谈不上标准。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敛气入骨”。
    博主注3:腹部可以旋转的所谓“内丹”,即小球,在一些老的拳师身上可以体验到。我的一位赵堡拳老师,郑悟清的入室弟子,他是刘瑞的师兄,擅长小擒打,体重100来斤重,80多岁了,推手中可以将200多斤重的大汉推来拨去,不费吹灰之力,这个大汉也是赵堡门弟子,练拳多年。很显然,赵堡拳老师练就的“内丹”,在起着关键的作用。我用拳顶其腹部,小球可以移动,可以旋转。我问这是否太极拳内功,他摇着头说:“不是!转的多了,自然形成。”他后来传我赵堡太极拳,也传我旋转之法。但后来的训练中,我并没有将练习“内丹”作为至关重要,因为赵堡门另外一个高手,又重新传我赵堡太极拳,不允许小腹转来转去。
    博主注4:西安武门很多初学弟子经过刻苦训练,外人可以感受其腹内“小球”的存在。该“小球”可以承受外部打击,化解外部力量。这个“小球”的出现,只是功夫阶段性的一个表现。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