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第三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邓一琳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5-30 07:50
今年的大讲堂安排在8月初,正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无法参加,心中甚觉遗憾。我虽已参加过4期大讲堂,并且连续两年参加傅氏父子班学习杨式传统套路,但仍感到要学的东西实在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所以决定赴上海请傅清泉老师单独辅导。我很庆幸此次上海之行。我把我学习研究各家拳路时遇到的问题当面向傅老师请教,解决了不少心中的疑惑。传统套路博大精深,深入研究没有穷尽,而且深入去研究一套传统套路,更加明白其中的拳理,也有助于更好地习练国家创编的竞赛套路和规定套路。
一、从手、眼、身法、步谈一谈新的体悟
1.手法与力点
手上一定要有力点的意识,一定要力达指尖。如揽雀尾的右掤,右手力点在大拇指外侧掌根处。傅老师先让我做一个右掤。我当时还没有力点意识,他用右手和我对掤,我的手马上就被推了回来。他接着把我的手稍微掰了一下,说明力点在此。果然我能和他对峙了。又如,左搂膝拗步的左手运行时力点在小指掌根处,以点领劲,微坐腕,左掌心微朝右下,搂至左膝旁,更重要的是,左手四指基本超出左膝尖。
2.步法、身法对劲力的影响
的步法中最多的是弓步,其次是虚步。弓步两脚间的横向距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原来一直认为拗弓步的两脚跟的横向距离是20~30厘米,顺弓步的横向距离是10~15厘米,虚步的横向距离是10厘米左右。但傅老师讲,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揽雀尾的右掤,单鞭的弓步的横向距离一样是10~12厘米,即大约是一个脚掌的横宽度;而虚步要小一些,即5~10厘米,不能大于10厘米,如提手上势,手挥琵琶、海底针等,虚步两脚的前后距离要小于弓步的前后距离,所以间距也要小于弓步的横向距离。他讲,弓步力的传输是前后关系,横向距离一大,力就会分散,下盘不易稳固。他让我做实验。我先做了一个间距大的弓步。他站在我的侧面,用手指轻轻一推,我就站不稳了,而间距小的弓步,反而站稳了!然后他又站在我前面,我做弓步前推,他从正面推我的前推之手。间距大的确实不如间距小的力大。我很惊奇!大家不妨一试。
3.眼与手之关系
从拳理上来讲,手到眼到。傅老师讲,手向身后运行的动作,先手再眼,眼随手走;而手向前面运行的动作,要先眼后手。
不管手是上举还是下按,眼要平视,用余光来照顾上下手。哪怕动作朝下,眼也不能完全跟手脚走,而是兼顾。如海底针之下插掌、进步栽捶之栽捶,眼并不看手,而是看前方两米之外的下方,头和上体脊柱是正直的。
又如,从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右手后举头要转过去,不要只转到正南90°。我告诉傅老师我原来认为头只需转到90°,用余光照顾后手即可。傅老师讲,头一定要转过去,这不仅符合拳理,而且对健身有好处,对颈椎起到锻炼的效果。同样,云手时,胯不动,腰左右转动90°,而手和头要转180°,即正西、正东。我想,这也是和现代健身的观念相结合了吧!
二、对几个典型动作的剖析
1.起势
奚桂忠先生谈到起势双手臂的运行路线是椭圆弧形。
傅老师指出,弧形是指手臂本身略带弧形,并非线路是弧形。我们的目的是把手递上去,意念上是往前,不是往上;下来时想着往下,不是往后、往身前。如果想着往后(即向身前),就易变成耸肩。但不管是往前还是往下,都要沉肩坠肘。
傅老师请我先生做实验。他做好起势的预备式,让我先生使劲抓住他的双手不让他抬手。然后他分别做臂走直线和弧线的实验。若走直线,一下子双手就上去了。若做一个朝外的弧形,很难上举。下按时,若想着往身前胯旁引,则会耸肩。他说,不要把起势复杂化了。他同意我的意见,即双手前上举和下按是两条略带浅弧的朝外的斜线。
2.揽雀尾的左掤
我虽参加过两期太极大讲堂傅氏父子班,也专门研究过赵幼斌先生有关四正手的论述,但在傅老师面前从起势一出手做左掤,问题就出来了:在右脚外摆45°,右手向右后画弧时肘高于手腕,身体也向右后转。
傅老师指出,你的对手在你右前方(南偏西)。手要往右前送,不能往后(虽然许多名师也是这么做的)。你的左手意欲插在对手腋下,并非保护腹部。在身体已右转准备做左掤时,胯不动,要折叠略转腰,然后旋臂再朝南推。接下来左脚尖内扣30°左右,右脚尖外摆45°(朝正西),右手臂要随腰而转一个看似扇面而实则右手臂并没有怎么动的、略带弧形的,放射性的向右下的直线。
还有一点颠覆了我原来的概念:最后面西的定势只是过渡动作,我至今仍有疑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左掤有正面(朝南)的和朝西的、侧面的左掤?
3.揽雀尾之右掤接捋
右掤之手臂略高,但也要指尖高于腕、腕高于肘。但问题在右手的力点上。傅老师让我做一个右掤。我就按照我的理解和打法,力点在小臂和掌背处,掌心朝胸。但傅老师一下子就把我的手推了回来。
他讲,力点不对。力点在右掌大拇指外侧掌根处。他把我的大拇指一侧微微外旋一点,说力点在此,要贯于手指。他再推我,我可以和他对峙了!
右掤之后接捋是大家普遍感到最难做好的动作。傅老师讲,由掤接捋,双手只需原地翻转(目的是抓住对方的手臂,即腕和肘),同时后坐腿。随着坐腿,向下、向胸前微带,然后转腰(胯不能再动了,右膝要始终对着右脚尖),左捋。而我的问题是,一左捋,右膝也微微向左动,偏离了脚尖的方向。这也是许多拳友的毛病所在。
傅老师讲,后坐腿就是练下盘,而下盘功夫是练太极的重中之重!下盘一动,整个结构就变了,不就是“地震”了么!简而言之,此处的下盘就是弓和退,掤到捋只是旋臂,手的变化,而肘是支点,并不大动。
4.揽雀尾之挤
挤之右手力点仍在右掌大拇指外侧掌根处,左手在小指掌根。双臂掤在胸前,与手腕处水平线呈45°斜角,略低于右掤之高度。
5.单鞭
我做单鞭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由按接单鞭时右脚内扣90°与双手向南,继而东南,做平圆旋转时,动作不太连贯,似乎有脚和手的分离现象:二是定势时身体前倾度数不够。
傅老师讲,要提裆,提脚尖,想着右耳,舒腕,身体向门扇一样上下同步进行,手脚不要分离。而且揽雀尾的弓步间距不要大,否则会制约你的转身。当双手画平圆摆至左前(东南)后,要折臂)胯不动,腰转45°。当定势时,身体要整体往前(东)压上去一点,用丹田劲。在整个圆转的过程中,唯有右腿紧张,其他部位均放松。
傅老师让我按原来的方式做了一个单鞭定势。他站在我东边用手推我的手来测力。然后他让我身体前压一点(也只不过两三厘米),再进行测力,我感到劲力灌上去了,傅老师推不动我了!其实这个单鞭的动作,外人不见得能看得出其中的差异,但劲力的测试果然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怪不得前人有此说法呢!
6.白鹤亮翅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奚桂忠先生关于此动作,提到一个上举之手臂的肘不过肩的观点。
傅老师讲,不翘肘,即沉肘。目前流行的腕、肘,肩一条线的说法是错误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肩与膀合。白鹤亮翅就是个掤手,手臂不要出来,即不要走出身体的范围。
傅老师站在我对面,扶着我的肩,让我做白鹤亮翅的上举手。然后进行测力实验。若做成腕,肘,肩在一个垂面上,上举手灌不上力。他让我把肘作为支点,既不能太外翘,也不能太内收,再测力,力就灌上去了。
当我问及究竟什么是前不露手、后不露肘时(后不露肘尚好理解),他讲,站在你的侧面看,你的后撤之肘尖不要超出你的身体的后背而突出出来。而前不露手是讲从身体后边或前面看,你的手没有露出你的身体左右范围。
7.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
这里又提到一个肘的问题。傅老师特别强调,从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肘的角度并没有大的变化,即肘并没有大动,而是整体下落。
定势时的前推手与搂手要基本在一个立面上,即前推手不能过于强调腕、肘、肩在一条直线上,肘是支点,要稍翅一点,要有一定的角度。而下搂手不要放在胯旁,而是在膝侧,手指完全伸出膝尖。膝盖和前脚尖一定要在一个垂线上,既不能超出,也不能成90°垂直角度。若成大腿垂直于地面90°,受力主要在膝盖;若膝盖脚尖垂直,承受力主要在大腿部,这也是为了保护膝盖。后蹬腿的膝盖不能错位,要找脚尖。
左手搂要斜掌、坐腕,力点在小指掌根内侧。若平搂,则会翘肘。当接右搂膝拗步时,一外摆就翻掌。当身体已经不动时,头还要再扭过去眼看后手。
这里傅老师又一次提到平圆和立圆的问题。他讲,所有的动作都包含有平圆、立圆在内。有平圆,有立圆,整个人才是个立体。整个身体的运行轨迹就像是一个铁轨,要立身中正,不能偏出这个轨道。前不露手,后不露肘,胯不要偏出去,也在此意之内。
8.云手
两足开立同肩宽,上手高与眉齐,下手在腹前。全在腰转动。腰似轴,四肢如车轮。左转左手上抄为主,右转右手上抄为主;全凭两手转而不离中线。左手管左半身体,右手管右半身体。两手竖向距离不能太开。转向两边时后手必须在另一肘内侧,而不能过低、过远。单鞭左吊手接做云手,由五种劲法组成:采、抄(下抄、上抄)、掤,例和按(见下图)。
9.肘底捶
奚桂忠先生曾讲过,右捶要在左肘右外侧,为的是避免夹腋。
傅老师讲,肘底看捶,捶一定要在肘下,要过身体中线,在胸前位置,才好出拳。为什么会夹腋?那是你身法不对,没有含胸拔背。你含胸拔背了,这就是裹劲。
傅老师做了一个肘底捶的动作,问我,你看我夹腋了么?接着他又说,这个动作是虚步,凡是虚步,都是蓄而待发。他接着从虚步转为弓步,同时出拳,进行测力实验;他又把右捶放在左肘右侧,非肘下,再弓步出拳,让我先生站在他对面用力推他的右拳,对比测力,显然劲力不一样,肘下之捶力量大的多。
我问及打肘底捶时有没有出捶的动作,傅老师说,在习练中只需放在肘下即可。太极是后发制人,人家先动手,我忍让;你再动手,我才不客气。
另外,在双手左摆到左侧时,左掌心要先翻朝下,左手抓,右手打,左掌再由肋前穿掌打出。
10.海底针
傅老师讲,海底针有三个步骤:提腕、劈掌、插掌(即提腕下插),其中最重要的是插掌。有人认为海底针是击对方裆部,或打一个在地下之人。傅老师说,太极的理念是舍己从人,不对抗;太极也不打落水狗,对手已经落水了,我就不打了。我们是正道,人不惹我,我不惹人。他来打我,我说你行你行。他再打,我就不饶了。
最后的插掌是当对方拿住你的手时,你提腕下插,立即可以摆脱困境。
接着傅老师做实验。他让我先生用力抓住他的手腕。若横向地来回拉扯,很难摆脱;而他提腕一插,马上摆脱我先生的手。
11.斜飞势与开胯问题
奚桂忠先生提到为便于出右脚,建议左脚内扣与腰胯右转、两手相合、眼神右盼同时进行。
傅老师讲,斜飞势是向正南开胯出步,间距不要大,不要往横里走,误认为斜飞势就要斜。傅老师说,右手从东北方向斜挒至正南方向,横向距离也不要超过12厘米。
我提出胯要开130°左右,不大容易。对此傅老师说,胯的练习是小细节问题。胯的练习在杨式85式拳式中,是循序渐进,逐渐打开的。如三个揽雀尾的开胯左掤,第一个开胯是从起势接揽雀尾,右脚外摆45°,开胯出步;第二个是野马分鬃接揽雀尾,是90°开胯出步;第三个揽雀尾是接在玉女穿梭之后,此势右脚是斜向西偏北,角度要超过130°(我平时都是把右脚内扣到正西的位置再开胯出右脚)。傅老师说不要扣右脚,就是让你练习开胯。拳打到这个时候,胯开的一次比一次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2.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
此二式均是虚步,蓄而待发。提手上势若接下来,即弓步、左手心翻朝下,右手心朝上,撅对方之手臂,是一种合力,向上,向前。
手挥琵琶是整个身体的沉劲往下,右手的位置不能太下(可以用手摸到左肘移向右侧),右手往下,左手往外,向身体右外侧拉拽对方。
结语
太极拳博大精深,要想打一套明明白白的太极拳实属不易。但我们只要在太极拳的道路上一直探索下去,成功不成功又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才是我们的追求。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