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名家之拳路比较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4-26 06:55
    年前我打电话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邮购了奚桂忠先生的著作《杨式学练释疑》及赵斌大师等人所著《杨式真传》。目前我在学习、研究、对比傅钟文大师等所著《嫡传杨式拳教练法》与赵、奚两本书所讲内容的异同,现结合在大讲堂两度师从傅氏父子听课中所得,谈一些新的感悟与体会。本人水平有限,还请老师们和拳友们不吝指正。 1.起势 傅文:双手臂上行时指尖向前,提腕。 赵文:举臂时,两手中指(非食指)领力。 奚文:双手上行时,意在手(腕)。起势定势是否到位的检测,请人用单手或双手来托我下按之左掌或右掌。如果手掌没有被托起,则说明该定势正确。 我的疑问:奚先生书中讲到在做起势这一式时,两手的上行轨迹呈弧度向下、向外的圆弧形,而下行的轨迹呈弧度朝身体、朝内的圆弧形,这样,整个起势过程中,两手上行和下行的轨迹呈椭圆状。 我试验了一下,感到做不成。因为两手的上行或下行都是以肩为圆心,双臂在运行中不是挺直的,也不是弯曲着。上行时,双手距离肩头最远的距离应该是双手下垂(预备式)和举至与肩同高时。如果运行中手臂一点不放松的话,应该是画一个朝外的弧形(如其书中所示);如果手臂放松、略带弯曲的话,那是画一个弧度很小的朝外的弧形(近乎斜线)。而在下行的轨迹也是近乎斜线的、朝外的弧形。如果按照奚先生的图形来做,下行刚一开始,马上就需要回抽手臂。 我认为,上行和下行的轨迹是近乎斜线的、平行的朝外的两条浅弧形,下行的弧形在里侧。 另外,双手上行时以手腕和中指领力可以使初学者不易走弯路。 2.左掤 右脚尖外撇及定势右脚的度数 傅文:外撇45°,定势90°,脚尖正西。 赵文:外撇60°。定势未提及,只说“蹬右腿”。 奚文:外撇45~60°。定势右脚45~60°。 左脚尖内扣的度数 傅文:30~45° 赵文:30° 奚文:45° 左脚尖与右脚的横向距离 傅文:左脚尖与右脚跟在一条直线上。 赵文:左脚尖与右脚掌心在一条直线上。 奚文:左脚尖与右脚掌心在南北经线上。两脚斜向平行或基本平行。 此言令人诧异、不解。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当身体朝西,按照奚文所言定势时,身体似乎是扭曲的。 3.右掤 此势三家差异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右掤的第一动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许,右掌抄至右腹前,两掌斜相对,成斜抱球状。 定势时右手腕与肩平,左掌在右腕关节稍下(傅、奚),相距约一拳(赵)。 4.捋势 两手掌的运行路线 傅文:向左平捋。向左下或向下捋的动作都是错误的。但也不要一开始就使两臂往左外捋。 赵文:(同傅文) 奚文:左捋的运行轨迹是一条边向里、边左、边略向下的一条曲线。右手要略高于左手,两手间一小臂的距离,横向距离为前臂直径。 本人从奚先生的图示来看,向里向下的路线要长于向左的路线。而傅先生的向下的路线几乎不明显。其中奚先生提到左捋时应以腰带手,两手掌不偏离身躯中心线。定势时,左掌与腹同高,右掌与胸同高。我认为如果傅和奚结合一下,似乎更好。奚向下的路线过长,意味着引进的路线过长,很容易被对方拿住。 左坐腿的适宜度检查 傅文、奚文:(未提及) 赵文:当重心后移后座时,不可蹲得过低,左膝尖与左脚尖基本齐。捋时应特别注意肩胯相合。 5.挤势 定势右手高度 傅文:由胸前挤出,平直向前。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 赵文:(同傅文) 何时双掌相贴 傅文:左掌附在右小臂里侧向前(西)挤出。左掌根随挤渐渐贴近右腕脉门内侧。 赵文:随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似合非合)。 奚:左掌与右脉门先相对,再相贴,然后前挤。掌心轻贴右脉门(不要用左手指,也不要用左掌根)。 劲点 赵文:右掌背尺骨一侧。 奚文:左掌根。 赵和奚的劲点不同,所以动作有差异。本人认为奚的做法似乎更合乎拳理。 6.按势 傅文:两手基本平来平去,弧形不大。抹回时掌根应高于肘,高度在胸肋间。按出时两拇指相距一拳。(在讲课中,傅老师说,回抹时,曲肘即可) 赵文:后坐时臀部与后脚跟齐,不可再过。两臂撤回时,两肘不可外突,也不能夹肘。高度是掌心与肩平,按击对方胸部。 奚文:两拇指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一拳之隔。左右手掌来回的两条路线是互相平行的。在心口处内旋呈浅弧形向前按出。从俯视方向看是两条平行线。 7.单鞭 (由按势接单鞭)关于实脚与虛脚转动问题:(奚文)目前流行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公澄甫定型的。但杨公的拳照应分两个时期(宜以1928年左右为界)……不宜说谁对谁错,因为虚脚转和实脚转都是杨祖师传下来的练法,只不过虚脚转在前(期),实脚转在后(期)而已。 关于扣右脚的角度问题 傅文:身体左转(约135°),同时右脚尖尽量内扣(超过90°)。 赵文:右脚尖尽量内扣135°。 奚文:最好接近135°。 问题是:重心仍在右脚,从右脚尖正西扣向东南135°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认为傅老师所讲尽量内扣(不少于90°),然后在单鞭定势时右脚跟外碾成东南45°是最合理的。 勾手的方向和运动轨迹 傅老师是这样讲解的:右手掌变勾手时向右(南偏西)斜伸,左掌手指近右手腕部;随即先开左胯,再转腰,同时左手向东方弧形翻掌移出。在开左胯的同时,右勾手随胯腰的左开而自然被吸到正南方,随即左右手分开,前推后勾。前手与鼻尖、脚尖在一个立面上,后勾手与后脚尖相照。 奚:朝正南勾手,然后移动至西南方向。 我认为傅老师讲的合理。 各家语言中精辟之处 傅文:左弓步时,左掌经面前(距脸部不超过30厘米)左移。 赵文:定势时,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三尖相对。对身体的整体要求,要做到“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并不是单对此势这样要求,势势都要求做到。 奚文:对于“三尖” 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三尖者,手尖、鼻尖、脚尖。其二,鼻尖、膝尖、脚尖。宜将上述两种说法合二为一,即四尖相对:鼻尖、手尖、膝尖、脚尖。所谓相对,就是在大部分动作中,要求四尖分别各自互相对应,有时要求两尖、三尖或四尖的方向一致,有时要求两尖在同一垂直线上,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8.提手上势 左脚尖内扣度数 傅文:15~30°(讲课中说10°左右)。 赵文:45°。 奚文:小于45°。 双手高度 傅文:右手尖与眉齐,左掌指尖高与胸齐,正对右肘关节。 赵文:右手尖与鼻尖齐,左掌心正对右肘关节。 奚文:右手尖与鼻尖齐,左掌与心口齐平。 各家关键语言 傅文:沉、合、提、送、顶。 赵文:前脚负重约十分之一。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注:赵 式的提手包括肩靠,为什么?) 奚文:定势时两脚间距约10厘米,左肘尖距左肋10厘米,右肘尖距肋约20厘米。 9.白鹤亮翅 各家讲解差异不大。 傅文: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要坐下来,沉气、落胯、腰拔起,应有上下对拉、肢体拔长的感觉。 在讲课中,傅老师强调要下坐(但身体并没有真的下落,只是为了不提重心而已)。 赵文:臀部坐齐脚跟。 奚文:(1)腰跨左转10°,两手变作捋状;(2)继续左转10°,左右掌旋转成左采右抄、成抱球状;(3)腰胯右转20°,出右脚踏平(东南45°)左掌扶右臂挤于胸前;(4)身躯平行右移,以右肩外侧靠出,左蹬右弓,重心右七左三;(5)腰跨左转45°(面东),成高位左虚步(身体高度略高于提手上势之右虚步及手挥琵琶之左虚步)。右掌横切掌,以掌沿掤架击我头部之手,左手掌下采击开我腹部之手或以肘击人肋部。 我个人感觉奚先生讲的细致、透彻。但我对奚先生之“定势时腕不过发,肘不过肩”不大明白。观察分析傅先生、赵先生之书上图示及录像,肘均过肩。我们自己行拳中也都过肩。也许个子较高,手臂较长者可以做到?但“肘不过肩”从理论上讲是对的,因为过于抬肘会把肋部暴露出来。 10.左搂膝拗步 腰胯右转的角度 傅文:75°。 赵文:30+30=60° 奚文:10+25+15=50° 两脚横向距离 傅文:略小于肩宽。 赵文:同肩宽。 奚文:20~25厘米 左掌运行路线 各家所讲基本一致,均是从左胯侧至胸前,至右腹前,再坐腕马蹄形搂至左胯旁(傅文),左膝旁(赵文),左大腿侧上方(奚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左手运行中最高点均未超过上胸部,但在实际行拳中,傅和赵的左手几乎与肩平(未见到奚的拳照)。 右掌运行路线 傅文:右掌下落经胯侧弧形右斜角上移——拇指朝耳折臂——前推。腕高略低于肩。 赵文:右掌下落经右胯旁——右斜角(掌高与肩齐)——右耳旁——前推。 奚文:从身前中弧线下落至心口前(掌心朝里偏左),旋至右胯旁(手背斜向后)——右上方右肩外侧(腕同肩高)——右耳旁(掌心朝北偏东微朝下,不宜手指朝前)——立掌推出(腕高略低于肩)。 定势时左手掌的高度 奚文:臂长着,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约一个平拳。中臂者,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约一个立拳。短臂者,左手掌高于左大腿约两个平拳。 11.手挥琵琶 各家腰胯右转均45°,右脚提起向前的距离约一脚许,只 有傅老师讲基本原地踏下,但在实际行拳中也向前进约一脚许。 左掌的高度 傅文:食指高与眉齐。 赵文:食指高与眼眉齐。 奚文:食指尖与鼻尖同高。 右掌位置 傅文:左肘里侧,右扭指高与左手肘齐。 赵文:左肘里侧身体中线处。 奚文:与左肘尖相对。 我的问题是:傅老师讲此动为左挒右采;奚老师说提手上势以合劲为主,用法是使对方脱曰或断臂;手挥琵琶以撅劲为主,用法是将对方掀倒;我还记得崔仲三老师在问题解答中曾说提手上势劲力向上,而手挥琵琶是合劲。 我不大明白其区别。 12.进步搬拦捶 左脚尖外撇之度数:均45°。 搬时右脚上步方向及右拳定势高度 傅文:右前(略偏东南)出步,右拳与肩同高。 赵文:右前斜方45°上步,胸前搬出,高不过锁骨。 奚文:45°上步,右拳经胸部向前向右搬出,与肩同高。 搬时左掌的运行路线(此动赵不同于傅) 傅文:左掌向右手靠拢,掌根附在右腕里侧。 赵文:左掌向左而上画弧,高不过耳,后不过肩,自左而右弧形栘至右小臂里侧,在胸前栏出。 13.如封似闭 两掌交叉时(封式)两掌之高度(此时重心在两腿之间) 傅文:与肩平。 奚文:胸前。 坐实右腿时两掌分开的宽度 傅文、赵文:稍窄于肩。 奚文:两小指间距与肩同宽。闭式时,两拇指间距与肩同宽;向中间相合,及至两拇指相距约一拳之隔。 左弓步按出时,两掌之高度 傅文:手腕略低于肩。 赵文:腕与肩平。 奚文:两掌高与肩平。 要点 傅文:两手收回和按出,是基本上平的向后向前,肩与胯要保持上下对准,齐进齐退,肘沉,但手不沉下去。赵文:后腿坐实时,臀部与后脚跟齐。 如封似闭之“按”与揽雀尾之“按”的对比:(除掌形方向之外)如封似闭之“按”是接“闭”式,轨迹有点儿像一个不带勾的“儿”字。而揽雀尾之“按”平进平出,是两条平行线。 14.十字手 两掌上举之最高度 傅文:额前两拳(但在讲课和录像中,大扭指略高于头顶)。 赵文:额前约三拳。 两掌下落至何处抄抱 傅文:两手掌根不要低于腰部,在腰部即开始外旋抄抱,相合。 赵文:合抱于腹前。 后记 经过认真细致的对比,我发现师出同门的名师们在同一套拳路上仍有不少差异。孰是孰非?也许各人理解不同,在习练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打出了自己的风格。我希望明白名师们的风格,明白他们的差异,从而打一套明明白白的太极拳。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