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和谐的平衡点-与太极拳名家乔松茂的对话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4-13 11:14
和谐是一个状态区间。这个区间中有个坐标核心,就是平衡点。
的动作不能定型到点对点的坐标定位,那样就成了标本了。
的风格可以展开,可以紧凑;拳的动作可以“刚三柔七”,也可以“刚七柔三”,拳的节奏可以行云流水,也可以起承转合、收发蓄放。但太极拳不能不和谐。
和谐是太极拳的主基调。一切围绕和谐展开。
四季和谐万物才能吐故纳新,周而复始。四肢和谐则“流水不腐”,人与环境和谐则内外一体。
推手、技击也是一种和谐状态,和谐了则随上对方,彼即是我,我即是彼。手上有敌,心中无敌。
和谐的平衡点是游离的,如云,如水,无常形,无常势。
怎么把握?
在架式和气势之间多体会或许是方法之一。
一、不在样式在气势
余功保:太极拳流派非常广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就是陈、杨、武、吴、孙,一般的俗称五大流派,武式太极拳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您作为当代武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请介绍一下武式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的风格很突出,主要特点是非常清晰的,和其它的太极拳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看武式太极拳的掌,它要求撑开,“劳宫穴”微微外凸,历史上称这种掌叫“五花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武式太极拳讲技击,讲导引,讲内功。这种掌的练法过去在“易筋经”中有,这样有利于内气的贯通和引动内劲。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的这种掌型要求在其它几种太极拳中有没有?
乔松茂:没有。其它太极拳对掌的要求基本上是微微的虚拢,只有武式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这么张开的,所以从掌上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它的风格。第二个特点,在劲路上,它要求劲起于脚跟,这种运动方法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内家拳特点。初级的动作,开始学习时是外动大于内动,到后期是内动带动外动。而且是明显的内动大于外动。这些都是和掌型、身法有关,不注重体会内动的变化可以说就没有掌握武式太极拳的要点。武式太极拳的再一个特点就是架式紧凑、严谨。因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师,是清朝末期的一个知识分子。当时的清朝人穿的是那种长袍,作为文人总感觉撩起袍子打拳是不雅观的一件事,也不方便。所以它创编这种拳术都是出腿不超过袍子的长度、宽度,正好蹬起来,一弓,一撑,又很沉稳,步伐不是很大,但深意充足,不追求拉多大的架式,而在于要有宏大的气势。武式太极拳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整体宏观的要求,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同时也是做人的一种原则。它要求脊梁骨竖起来,所谓的“中正不偏”,一出腿上下内功相合。主要不是说外形,重在内,一出腿,脚跟站稳,前后阴阳分清,头正身直,眼睛通过前手掌心看出去,把眼界放宽,而不是盯住自己的手,是通过自己的掌来看向远方。这是为了什么?要练出那种豪气,那种气势,那种气派。那种气派不是通过形体的表现来达到,而是通过整体的神聚,一眼看上去气魄很大,内涵很深。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特点,它的腰胯动作多。因为它劲起于脚跟,从技击角度说,胳膊扭不过大腿。上手和对方搭好以后,就不动了,就用腰腿的动作,一出腿蹬起,弓、撑。每一式都是用腰腿,以这么一种特殊的步型的出腿,做到了完整一气。除了极个别动作以外,基本上都是这种步型。武式太极拳中有一种说法,说练了半天实际上就是练了个“揽扎衣”。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武式太极拳是练身法的拳,“揽扎衣”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另外,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无论从外在的肢体上,还是从内气、内劲上,要求精、气、神、意、目、力,达到完整的统一,一瞬间同时达到。过去我师父李锦藩先生说练拳要“目有所视,力有所达,意有所向”。此外,在打手过程中,武式太极拳不重招式外形,重接劲打劲,很多朋友说,你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到底是谁先动啊?这实际上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辩证关系。它所说的“彼不动”是指什么呢?那是对方内劲出来之前,我们不动,只是从内心感觉到他将要动的时候,你先动,这时候脚下一蹬,腰胯一甩,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出你的内劲。
余功保: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内劲动与不动,外形可以根据需要是否先动。这里也是个虚实问题。内劲为“实”,外形为“虚”,实的内劲一定要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虚的外形做牵动作用,有时还可引诱对方先动“实”,形成对方的“虚”处,我的实则入之。这是阴阳相合在技击上的应用,阴阳一分,就脱开了“双重”行为,拳法就活了。
乔松茂:关键是内劲的“活”,这也体现了内家拳的后发先至的鲜明特点。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出名的特点:“运劲行气”,用拳论来说就是“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运劲行气很细致,但很具有爆发力,在你走架当中,气势与架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武式太极拳别看手不大怎么动,但是拳论说得很清楚,“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通过走架来提高打手,通过打手来验证走架的正确与否,它的手、眼、身、法、步都是来源于技击实战,被验证是高效率的方法。综上所述,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师用一生的经历,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融会贯通,在过去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这么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称“干枝老梅”的拳法。
二、 于紧凑处求开展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从拳架上来说比较紧凑,它不像陈式那样有较大开合,也不像杨式那样伸展,但是它必须练出来要有一种神韵,一种气势,从比较紧凑的架子上练出来一种很大的气魄,很充足的神韵,这个难度是不是很大?
乔松茂:有相当的难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对于武式太极拳的要领,你心里知道还不行,由心知要达到身知,这里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关键是在你自己的领悟水平。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职业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这对真正掌握武式太极拳也产生了差异。武式太极拳不求外形上的架式大,而求内劲上、精神上的大气势,大气魄,这就是武式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的一个方面,于紧凑处求开展。
余功保:关键是哪里“紧凑”,哪里“开展”。
乔松茂:这是核心问题。首先目标要明确。紧凑是指它的四肢外形,手、脚伸展出去的幅度不必太大,手、脚、躯干之间有一种呼应关系。合则“紧凑”嘛。否则即使手脚伸出去很小,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那就叫“局促”了。“开展”是指你的神意要高远,以有限的身躯容纳无限的自然。
余功保:要“紧凑”必须要稳定,架式无论大小,一定要“正”、要“稳”这样才能“定”,才能实现有限躯体对无限自然的辐射作用。武式太极拳中是如何实现“稳定”的呢?
乔松茂:这要从两个方面解决,身行要稳,中气要正,一个诀窍就是在脚跟。武式太极拳动作在出脚时,总是出半步,后脚跟上总是跟到脚跟部,不要过前。往回退时幅度一样。转身的时候,步子先调过来,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虚腿的脚掌为辅,以脊柱为中轴,上下同时扭动,就完成了动作的转换。这是转身动作,比较典型的说明了脚跟部的作用,其他动作原理相同。另外一个诀窍就是气要下沉,下部要稳。不管什么动作,转换可以灵,但气不能虚浮。
余功保:首先从、健康上来讲,根在脚、气沉稳是你的整体重心下降,人的思想完全想到了脚跟中心上,这是一种“静”,对于人的身体好多疾病有康复效果。许多人通过练习武式太极拳身体好了,解决了很多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等。从技击上来说,当你身体成为一个轴的时候,当你在这个轴上转动的时候,你的重心就很稳,劲力很有基础。而且你的力点在那儿,对方难以琢磨,彼不知我,我与大地融为一体,所以称“干枝梅花”或“落地梅花”。
三、内修太极拳
余功保:您刚才也介绍了一下,武禹襄老先生本人也是个文人,这种现象很具代表性,就是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太极拳的大家在文化方面的素养非常高。您觉得文化素质对于学练太极拳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乔松茂:文化素养对于太极拳习练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把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练习。第一就是初级,按拳论说的,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着熟”。在这个阶段,你文化水平低、文化素养差还能勉强跟得上,这时候练架子,练表面的东西。武式太极拳的架子只是很少很少的一个部分,不是说我学会了一套架子,就懂武式太极拳,那是离题万里的事。等你进入“懂劲”的阶段的时候,中级阶段,你没有、不具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一定基础,自己对事物没有一定的独特的看法和把握合乎自然界的那种规律,绝对练不好武式太极拳。所以说,我建议练习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汉语,古代哲学、艺术都要学习,从而丰富自己,吸取经验。学古文化也是内修的一种方式。因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于清代,它的很多语言都是以古汉语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学习武式太极拳用现代语文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事情。
余功保:古汉语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跟现在的语义有所差异,特别是放在特定的拳学环境中。
乔松茂:对古拳论的理解是个很高深的学问,要下大工夫,不要从表面上望文生义。比如说武式太极拳拳论当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好多人把它们分开来说,以为对方刚来了我就要柔。实际上这两句话必须连在一起理解,就是在人刚我柔的前提下,必须是我顺人背,而且说得很明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又比如说,一句很常用的拳谚“四两拨千斤”,很多人理解错误,都以为是我用四两去拨你的千斤,这怎么可能?在这里实际上忽略了一句话,古人说话很简捷,“四两拨千斤”前面有一个“牵动”,是“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通过我练出的太极拳的内劲,集中精力打击对方的关键部位,很微弱的那一点,致命的一点,这一点就是“四两”处,从而达到牵动对方全身的局面,就是他的“千斤”。好像作战一样,我用我的一个团,集中兵力打掉敌方司令部,它有一个军、十个军也完了,就是这个意思。“四两”不是言己,“四两”和“千斤”都是指的彼。
余功保:技击使的灵魂,武式太极拳是如何理解技击的?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技击上的表现,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而且刚才我说过,不重招势外形,“重接劲打劲”。再一个还要“迎敌变化似声习”。你有了一定的功夫了,还要有“迎敌”变化才行。“迎敌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要根据敌人的即时特点来变化,发无定法,也就是说舍己从人,这是武式太极拳技击上很大的特点。“接劲”打击,不重招势外形,以内功技击,接劲的意思也表明要后发先至。
余功保:很多拳家都强调以内功打人,这使一些人不理解,内功怎么打人?怎么体现出内功打人?
乔松茂:以内劲打人就是用内劲来打人。这是太极拳的必由之路,也就是太极拳的第二阶段,“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懂劲阶段。如果你只以蛮力打人,你就还没有登堂入室。以内劲打人有几个特点:一是莫测,不被对方察觉,使被打人如做梦一般,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二是斯文,你在发劲时很从容,与对方一搭手,可以使对方失去平衡,也可以根据对方来劲的大小,产生反弹把对方发出去。第三是有“礼”,以内功打人,外形又是第三者看不出来,只有技击双方有感受,这样给对方一个面子。武式太极拳还是比较文气的,对方也不会翻脸,并能友好的切磋。第四是打击的效果好,以内功打的是对方的整体、内部,全面瓦解对方攻击力,不像用局部的力,打击对方的一个部位,其它部位还有战斗力。好多著作都提到了太极拳的劲,但怎么练,还要练架子。我在国内外教太极拳的时候,有人说,乔师傅,你把太极拳的劲跟我讲讲,教我太极劲就行了,我不要学架式。我就觉得很可笑,但是也体谅他们。实际上太极拳的劲是什么呢?是我们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自己日复一日的苦练,日积月累产生的那么一种自然的劲,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把人的自然能力调动起来了。只要守住太极拳的那些规矩,练到最后僵力化去了,劲就练顺了,就成功了,这个时候就是太极拳的劲了。
余功保:也就是说太极劲必须要通过盘架子练出来。
乔松茂:一定要这样。但武式太极拳中叫“走架”为什么不叫盘架叫走架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它出腿就跟走路一样,步子比较小一些,比较文明一些,比较合乎文人的身份,,这种走架很合乎自然。“懂劲”很不容易,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每个过程都要下大功夫,你把所有的要领都掌握了,这才叫“着熟”,把架子画下来还不算。能懂劲难度更大,有的时候也不是老师不教,更关键的是学者是不是穷毕生精力去追求。老师教了以后,你还要独自揣摩,集中精力,不是说老师给了你一个绝招,你会上天,不会,而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去练它,一步一步去品它。
余功保: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乔松茂:深入理解,深入体会。“着熟”“懂劲”之后,要进入“阶及神明”。古汉语很妙,这个过程真要像登台阶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逐步达到最高境界。武禹襄老先师说过,太极拳乃天地之至也,如果精通文化内涵,掌握它的整体,必须精心研习。
余功保:很多人深入练习太极拳之后,觉得太极拳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说明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越深刻的东西可能与人们的日常贴得更近,也就是人们都可以得到的,只是程度的不同。
乔松茂:是。我自己通过几十年的练习,武式太极拳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和社会实践中,有喜也有悲哀,也遇到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走我的拳架,一走拳架什么烦恼都忘了。吞吐阴阳,俯仰天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种美妙的境界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恩恩怨怨、功名利禄都觉得很渺小。练到这个地步,使你练一次感受一次它给你带来的恩惠,练一次使自己的思想向上攀登一个台阶,不到这个层次的人,体会不到这个感受。
余功保:当你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含义以后,就摆脱了技击、健身的局限,你会觉得它是一种很高级的人生的境界。
乔松茂:对,确实是这样。你练了以后,交朋友,看问题,处理问题,对待自己和集体,自己和朋友之间,各方面关系处起来很得心应手,感觉一切事情不必那么计较。这不是一句虚话,是实实在在的,很和谐,感觉四方的朋友都是有缘的好朋友,什么事情,有利的事来了就来了,不必强求,其它的事情也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不要对有些事非追求不可,追求不到就痛苦。所以太极拳是一种很高的拳术,如果你不用心去练它,是练不好的。要真正从内来修炼。
余功保:您觉得武式太极拳在运劲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乔松茂:现在有好多朋友在研究太极拳的运劲问题,划分的很多,有摸劲、有听劲、有化劲等等,太繁琐,理解不好就容易使人陷入误区。实际上很简单,武式太极拳只有接劲打劲,不要去“听”,你轻轻的去听啊、摸啊都是错的。太极拳是,对方的劲来了就接过来,“接”就包含了处理,处理掉了就打出去。能做到这样的前提,就是你要严格依照拳架子的要求练习,通过基础训练,达到自然形成的太极拳的劲力。
余功保:现在海内外练习武式太极拳的爱好者非常多,您觉得应该怎样才能练好武式太极拳呢?
乔松茂:我觉得练习太极拳最大的对手就是你个人。武式太极拳练习中最大的一个方法就是“克己”。要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技术,每一步该怎么样,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浑身上下该怎么样,要遵照这种要求来改变你习惯的那种动作,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克服掉旧的不自然的身体动作。第二方面,不要好高骛远,基础是很重要的,按照师父的要求,一步步地把每个动作做好。做好了以后,每次走完拳架以后,回过头来要想一想,我那个拳架做得比较顺,那个拳架做得不顺,顺为什么,不顺为什么?要进行总结,进行反思,知道错了就该它。不要一个架式不明白,绕过去,又练另一个架式。第三个方面,要正确地读拳论。有些学员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急于看拳论了,但你如果看不明白或是看偏了,反而误事。因为太极拳论,尤其是武式太极拳,完全是用古汉语形式出现的,有些不好理解,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过去武术界存在着文长武短,拳术的理论不是说编就编出来的,而是根据他的实践,上升为理论记载下来的。这里有个表达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用词?大多是游离在有意无意之间,言简意赅。写拳论的人怕多少年后,自己的心血,也就是这本《拳论》落在别人的手里,而不是落在自己的传人手里,所以在当中打了好多哑谜,好像一本密电码似的。只有当上一辈的师傅传给后来学者时,结合拳架,这时候他会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个词的含义,正确的含义传给你,你知道它正确的含义后,才有可能用拳论指导你往前进,往更高的层次攀登。第四方面,防止浅尝辄止。很多人都有这种行为,练上一点就沾沾自喜,不求深入,觉得不过如此。太极拳要真懂了它,你做事、为人,都应合乎拳理要求,你这个人等于完全脱胎换骨。所以习练太极拳的朋友,要静下心来,不要想着一步成功,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情,脚踏实地地去掌握每一个要求,才可能取得成功。第五方面,不要傻练,要反思地练。到了中级阶段以后,你可能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就能悟到太极拳中的奥妙,也可能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对待事物的看法产生了新的认识。所以必须是静下心来,练的过程就是总结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另外一点,练到一定程度后,要运用一些辅助手段,比如说用练大杆的方法来训练内劲。
余功保:您认为太极大杆是必须要练习的吗?
乔松茂: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练一练,你试一下就知道有作用。它是在训练内劲。大杆实际等于你的手臂的延长,通过你的手,通过大杆,等于把内劲拔出来,我们称为“拔劲”。内劲练成了要拔出来,放出去。大杆和你手臂连成一体,你能清晰地感到劲是怎样从你身体里到体外的运作途径。除了大杆之外,还可以练一练太极剑。练剑时要求内劲由脚跟上传,通过每一招每一势达到你的剑尖上去,是那种内劲完全灌注进剑身中,在运用到剑法上。武式太极拳的大杆只有十三杆,很朴实,太极剑也只有二十多招,也很简捷,没有花架子。跟武式太极拳的风格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四、准备理解拳论
余功保:对于太极拳的发展现状您有什么看法?您觉得在整个国内外的太极拳发展当中,还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才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乔松茂:这些年太极拳发展成绩是主流。因为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武协、国家武术研究院和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对我们的一些拳势进行了指导、改进,这方面成绩可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传播中,技术要求不统一,有的学了几招几势,学习了一两套太极拳架就自认为是传人。要领要求上不精。好多传授者本身治学了个拳架,没有学到太极拳真髓的东西,把最根本的灵魂丢了,他再往下教的时候,造成无人理解,是太极拳失去了他的特性,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这种现象传到海外以后,人们对太极拳有了一种很大的误解。再一个是“欺世盗名”。现在是市场经济,有好多人受明和利的诱惑,不顾自己的品格,只顾用太极拳做工具牟取私利,来骗钱,骗财,甚至骗人。我们在教徒弟的时候,很强调武德,太极拳要讲品格魅力,心正才能艺优。德高一寸,艺高一分。太极拳传播要大张旗鼓地提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品格传统。再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太极拳的传统训练过程当中,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但是原则的东西不能变。什么是原则的东西呢?武式太极拳中身心方面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手型上的根本特性就是五花掌和我们称的“铁胳膊”。这些基本的地方决没有走样。有些地方对这些基本功把握不严。另一个问题,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的人为了钱的利益,生编乱造,欺师灭祖,这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当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有的人还把官司、把争论打到国外,给中国武术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再有就是故弄玄虚,有的东西自己还没搞清楚,却给人大讲特讲,搞神话,这些都应该加以纠正。
余功保: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术,他的练习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肢体形式、运动形式,比如说拳架和推手来表现。在太极拳论当中,很强调内和外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文化整体观的一种体现,内外合一说起来比较简单,做到很难,您怎么看待练习太极拳当中的内外相合的问题?
乔松茂:一内一外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前人总结了一些关键要领。从武禹襄、李亦畲等先师留下的理论当中说的很清楚,解决内外相合的问题关键是要“一身备五功”,“五功”达到了统一,内外各因素就和谐起来了。可这五功是什么,有些人产生了很大误解。他们认为就是要将身体变得像天桥耍把式卖艺拉的那个弓,把胸、手、腿、腰等各部位弯起来,变成弓形,这是不对的。是“五功”而不是“五弓”,是练五种功,不是背五张弓。一身备五功,实际上就是李亦畲在拳论中所说的“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二曰“身灵”,举手不可有呆相,周身俱要相随;三曰“气敛”,务使气敛入骨髓,四曰“劲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五曰“神聚”,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着五步功夫你达到了,内外就合一了。
余功保:准确理解拳论很重要。拳论是很复杂的体系,里面既融会了技法要领,也有哲学思想。中国武术的拳论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指导,还包括了拳学的社会规范、道德教育、品质修养等方面。在各派太极拳当中,拳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理解拳术、指导拳术的纲要,武式太极拳当中最重要的拳论有哪些?
乔松茂:武式极拳的拳论主要太是武禹襄先师和李亦畲先师留下的作品。他们的著作已经是言简意赅,无一复辞,后来一些拳论注解实际上都是多余的。武、李二人的拳论,达到了太极拳的顶峰,而且他们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力行提出来的,不是空洞说教。虽然两位先师的拳论合起来没有多少,但是形成了武式太极拳的经典指导。
余功保:拳论本身的质量是一个方面,对待拳论,关键是学习者如何接受。同一篇拳论,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研习某一篇拳论时,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来反复阅读的时候,他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一样,这可能跟自己的逐步提高有关系。您有没有过这种体会?
乔茂松:有过。这种现象是符合练拳的规律的。我在实践中感觉到这一点。以前有时练习了一段功夫以后,一看拳论很懂了感到沾沾自喜,都明白了嘛,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和以前理解的不一样,有矛盾了,这时候很痛苦,怎么练怎么不是味道。究竟哪个对,那个错?这时候需要自己静下来,按照要求继续慢慢地去品这拳,熬过这一段以后,回过头来再看拳论,豁然贯通,又有一个新的体会。还是那篇文章,还是那么多字,感觉到又是一层意思。这时候对以前自己以为完全掌握了太极拳的想法感到羞愧,感到脸红。但实际上也不是原来认识的肤浅,认识事情都是在逐步进行的。
余功保:可能好东西都有一个大的容量区间,就是传统文化所讲的“有容乃大”。当然,真正比较精髓的拳论应该可以包容各个阶段的练习的感觉。
乔茂松:对练拳的各个阶段都有指导意义。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你总有东西品味。武式太极拳外形上有自己很鲜明的特征,好多人曾经跟我说,这种拳术表面上看是曲高和寡的,但是真正的一练,进去了你就会喜欢上它,就是因为这种拳术是理、法并重的。武式太极拳的拳论对于实践有很关键的指导意义,但是实践又是它的那种理论的基础,你不去好好实践,不好好练功,你不会真正懂得理论。反过来你不好好练习,不懂得理论,你就不会真正掌握武式太极拳的精髓。
余功保:中国武术比较重视更深层的东西、更内在的东西,在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因素里边,武术家们非常注重精、气、神各方面的因素。在武式太极拳里,也强调练习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这一点被很多人所接受。您怎么看待练拳当中的气势问题?怎样锻炼才能形成比较宏大、比较内的、完整的这种气势?
乔茂松:郝月如老师说练拳“不在样式”也就是不在外形,不在招式,在于内。如何练“内”呢?具体来说,首先要在收放中练出气势。收的时候,使虚的状态,气势上是蓄。“蓄势”,两掌张开,意念中把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全部通过两掌收于自己的腹部。往外放的时候,外形上一弓步,脚跟、腰间、两臂、双掌形成完整一体,劲力通过双掌放出去,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此一收一放,形成流动的气势。另一方面,就是练拳的方向性,要目有所视,意有所向,力有所达,不能浑浑噩噩。要使目、意、力达到完美的统一。有了方向性,气势才能澎湃。当然这个方向是灵活的,不断变化的。再一点,要把“五字诀”练上身,按“五字诀”的要求练。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这就是对气势的描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做到这些,气势就出来了。上面这些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注意体现,比如“六封四闭”,沉、收的时候,有一种吸的感觉,一放就像汹涌波涛似的,无丝毫散乱,周身上下一家,成为一个整劲,如高山大海,双掌一推,自然就有,所谓上身就是一举动就有。这种宏伟的气势,虽然外形不是很大,却是很紧凑的,而且给人感觉内涵很深。只有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气势。从历史上看,达到完美气势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的。所以说要想练好太极拳的气势,必须按照规矩,按照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思苦练,从平凡处练出神奇。
余功保:太极拳中的劲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有很多分类和训练方法,有的分类还很繁复。武式太极拳中是怎么看待这个方面的?
乔松茂: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有基本八法,八种劲,棚、捋、挤、按、采、冽、肘、靠。实际在武式太极拳当中,“棚”不念“朋”,念“bin”。为什么呢?起源于古代武士。古代骑马打仗时,身挎箭筒,为了防止在跑的时候颠簸使箭从箭筒中跑出来,就在箭筒上面加一个盖子,就叫做“镔”(bin)。在劲力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跟对方搭手的时候,这种劲是捂住对方,使对方的劲发不出来,是一种去顶住对方的劲,而不是向外展、向外撑的劲。一字之差,给人的意念上就产生一种误区,理解不对就相反了。这八种劲法不要严格地区分开,它们是存在于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中。就像阴阳一样,不能完全割裂,只不过是在某一种特定条件下,哪一种劲力为主,其它劲为辅。不能说这就是采劲,这就是捋劲,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要完全分割开来,就是双重,是错误的。所以在劲法里头,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或者习练了一定时间以后的朋友,不能太过于追求,你就按照老师传授的练,先扎扎割开来,就是双重,是错误的。所以在劲法里头,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或者习练了一定时间以后的朋友,不能太过于追求,你就按照老师传授的练,先扎扎实实地去练功,练到一定程度了,就会豁然贯通。
余功保:“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一项基本要领,武式太极拳是怎样体现的?
乔松茂:这个问题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武式太极拳有没有“中正”?第二,武式太极拳中怎么样才算“中正”?第三,怎么做到“中正”?我觉得“中正”是武式太极拳很关键的身法,拳论当中就说到“中正不偏能支撑八面”,我前面所说的“立定脚跟竖起脊”,这也就是“中正”。怎么算“中正”?武式太极拳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外形首先要正,外形正了你才能安舒。气还要正,气正了才能心胸开阔,心不斜。另外,劲还要正,劲正了才能整。怎么做到呢?还是要注意身法。站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头自然地直立起来,头顶上的“百会穴”和脚跟成为一个立轴,这就有了中正的基础。出腿的时候,身体不要往前倾,时时刻刻保持中正的感觉,但是要注意安舒,安舒就是不要故意太僵硬了。以左揽雀尾为例,上身不动,脚跟着地,出腿,蹬起,弓步,撑开,动作完整一气。在别人看来好像上身有点微微后仰,其实不然,这个时候的中正是指内劲的中正,所以注意武式太极拳的中正、安舒,要内外结合着看,动态地看。在练习时,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一举手,一投足,与武式太极拳的各项规矩相合,不合马上改变。好多朋友不明白,练拳时不注意这些细节,光去追求那种结果。如果不注意完善过程的细节,结果不会好的。所以按照武式太极拳每一条身法的技术要求去做,去严格地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会做到“中正安舒”。
余功保:有一些太极拳的招式,是下蹲或俯身这样的动作,武式太极拳在这些动作中怎样来体现和保持一种中正安舒的状态,是不是在这里边要更加注重意念方面的中正的要求?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典型的下蹲、俯身动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按势”,一个是“下势”。在这两个动作中,身体外形上有弯腰、下蹲的动作,但始终有一点,就是内劲、内气和意念保持在一个“中正点”,有一个平衡的关键点,叫做“斜中寓正”。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式子,都有“中正”的存在。这种状态比外形的“中正”又高级了,无论在层次上,还是在技术上,或是在内涵上,都远远比外形的“中正”要求更高。
余功保:运动当中人都要随时进行呼吸,在自然状态当中也要进行呼吸。可能在打拳、运动当中呼吸状态比平时对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太极拳关于呼吸的论述也很多。一些太极拳的初学者,甚至有些学了很长时间、水平很高的太极拳练习者也存在着对待呼吸的问题。关于呼吸的说法也很多,有的人强调什么“顺势呼吸”“腹式呼吸”“拳式呼吸”等等。有的人认为如果处理不好呼吸,练习太极拳就达不到一定的效果。武式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是怎样的?
乔松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呼吸”在武式太极拳中本来的含义是指“开合”,“开”为“呼”,“合”为“吸”。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武式太极拳前辈们为了让后人懂得太极拳的拳理,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词汇,来反复说明拳术的道理,所以也用上了人们常用的“呼吸”这两个字,本义是指开合,而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呼吸。这个问题是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呼吸”是指武式太极拳的开和合。初级是指外形的“开合”,到了中、高级是指内气的“开合”、内在的开合。李亦畲在拳论中说得很清楚,何为开合?开就是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使于两臂,形于手指,这为开;合是劲由掌顺着原路回腰间这就为合。懂得开合方谓懂劲。这一点希望习练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不要走入误区。
余功保:那么武式太极拳对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呼吸是怎样规定的呢?
乔松茂:太极拳是自然之道,因此,武式太极拳对于一般所说的口鼻呼吸,强调顺乎自然就行了。这是个很自然的事,你给它搞很多规矩就不自然了。我们谁也不会说拉车的时候,拉是呼,推是吸,那你就把你自己束缚住了。
余功保:这种自然的结果实际上呼吸在不同的练拳阶段是变化的,开始时可能一个拳式要呼吸两个周期,过一段时间可能两个拳式才呼吸一个周期。有时快练呼吸节奏就快,慢练呼吸节奏就慢。
乔松茂:自然就是有变化,四季气候是自然的,它就在变化。
余功保:太极拳既有技击的作用,也有修身养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养生的功能。现在很多人,包括国外的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太极拳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拳法达到健身的效果。你觉得怎样才能够达到一种最佳的养生效果?
乔松茂:太极拳的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初次阶段,主要就是强身健体即健身的作用,达到中级阶段,重要的是技击作用,达到高层次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作用。所以在初级阶段,更要严格按照传统的练法,按各方面的要求,一步步去练,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一段训练自然可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健身功效。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是以健身为目的,而不是以研究为目的,要适度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运动量不需要过大,不然的话身体因素和各方面的因素只会适得其反。再一个就是虽然以健身为目的,但在执行动作规范上,在遵照技术要求上不能打折扣,如果你掌握不好技术要求,会给身体带来不适,甚至产生其它问题。
余功保: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要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精髓,就需要不断地对传统太极拳的深层结构、要点反复揣摩。您通过自身几十年的锻炼,觉得要练好太极拳哪些问题是应该重点注意的?
乔松茂:我在三十几年的练习武式太极拳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准备把这些体会总结一下。我的感受是,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一个良好的起点,明确练拳的根本目的。为什么?你可能是为健身,也可能是为大家服务,也可能是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立意越高,对你练拳越有好处。这不是表面的说教。另外要搞清练拳中的关键概念,这样才能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规范动作。比如说“慢”的概念,为什么太极拳要慢?不是说一种拳一慢练就是太极拳了。拳论当中解释得很清楚,慢是为让你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合乎太极拳技术规定,合乎了坚持,不合乎改正。所以要慢不要快,这是概念问题。再一个,要重点练好“一身备五功”的功夫,备是具备的备,功是的功。这里我有必要对这五方面解释得具体一点。五功之一是“心静”,心静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容易体察到自身的要领、动作变化,你心里要想,要察,要求做到位没有?心不静,就躁动,就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二要“身灵”。说白一点,就是说开合,该开的不开,该合的不合,开合转换就不灵活,这叫身不灵,反之就是身灵。三要“气敛”,这时候要心平气和,不然怎么敛?这种气敛也是一种功夫的体现,关键在守住。严格守住武式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技术要求,经过逐步训练,就能达到气敛,四是“劲整”,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劲要整,要到同时到,要收同时收,它是四面八方立体的整。五是“神聚”,精神要团聚,要贯注,前四个要领做到了,神聚才能实现。神一聚气势就有了,就可以腾挪展收。这五功达不到,太极拳就算白练。练好太极拳还有一点,就是坚持。因为很多要领的到达需要一个过程,开始你体会不到它的妙处,你放弃了就永远得不到,坚持下去才能逐渐体会出来。很多功夫是积累到一定时候才出现,要练够“量”才能发生“质”变。因此无论是遇到什么情况,对于太极拳的追求不能丢,坚持到底才能获得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