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太极拳与道-林泉宝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3-27 09:32
“道”是什么?它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世界、宇宙、万物都源于这个“道”字,所以这个“道”字就显得特别伟大。“道”是一种文化,现代人也时尚用一个“道”字。喜欢喝茶的,美其名曰“茶道”;插花的叫“花道”。打拳的有许多道馆,有称道、推手道的;练剑的叫“剑道”。国外也兴盛叫什么“道”的,比如跆拳道、截拳道;李小龙的空手道,还有一部著名的影片,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间道》……这个道那个道,不胜枚举。“道”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似乎也很难讲清楚。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又名万物之母。”老子的意思就是说,万物用言语来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的名,那就不是常名。文中反复提到“有”于“无”,它几乎贯穿了整部《道德经》。所谓“无”即是天地的本始,所谓“有”则是万物的根源。我们从“无”中观察“道”的奥秘,又从“有”中通澈“道”的真意。“无”与“有”是同一来源,它是贯穿整个“道”的渊源,也是万物变化的总纲。而这部《道德经》的撰写过程,也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曾花了十余年的心血写下一部长篇巨著,结果毁于战乱,令他心灰意冷痛惜不已。若干年后,老子去秦国讲道,路经一个名“函谷关”的关卡,两边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镇守此关的关令名叫尹喜,平时非常好学,上知天文星相,下知人间祸福,还能推测世道变异,也是一个有才学的能人。然他十分崇拜老子,对老子的渊博知识更是佩服之至。利用老子过关的机会,讲述了他希望老子能够写一本弘扬天道流传万代的书。尹喜的殷殷期盼,激发了老子重新萌生写书的念头,这就是《道德经》的由来。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共5000字,囊括了上至天、下至地、中至人律的一个宇宙哲理,是一本盘古到今非常了不起的奇书,连当时才高八斗的孔夫子也非常敬佩老子,甘拜老子为师。鲁迅先生也曾经这样说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我在青少年时,也不知什么缘故,对天下之事都非常好奇。天文地理,阴阳八卦都非常想知道。常常想,这么大的宇宙,真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够将它们一一解开,才自然地产生了上帝,佛祖、神仙,也因此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甚至政治家、哲学家皈依了上帝,因为这个宇宙太奥妙了,也许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它、主宰它。比如,《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是如何创造地球,创造人类的过程。其他宗教门派有回教、佛教等。又如著名文学大师李叔同也是佛门弟子,他的《送别》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传诵至今,经久不衰。 可以说,宇宙奥秘,是我一生的困惑。并且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进行解密。屈原写下了《天问》: 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 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 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 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 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 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 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 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略) 一千多年后,唐代诗人柳宗元写了《天对》,试图解答屈原的《天问》。只是当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是太少,因此《天对》也不尽人意。其实,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还是有着无法解说的难题的。 公元前四四九年,有位名蜎渊的人,向老子请教有关“天”、“地”方面的问题。老子反问他说,假如从高度来讲,你能不能告诉我,天有多高?蜎渊想了想答道:天有千里之高。老子又说,从广度来讲,就算天有一万万里远,是不是到了天的尽头呢?一万万里之外又是什么地方呢?蜎渊说,那里是一道墙,天也应该到了尽头了吧。老子接着问,此墙有多厚?蜎渊答,约有一万万里,或者十万万里厚吧。老子说,就算墙是一百万里厚,过了墙又是什么地方呢?蜎渊答,墙的外面又是空间了。这个空间有多大呢?老子再问…… 时至今日,我们知道了太阳系,太阳系之外是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什么系呢?我们还不知道。地球相对宇宙来讲,是非常渺小的。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然而对宇宙来说只是一瞬间。地球上有许多超过一亿年生存史的动物,诸如蛇、蜴等。人类也经过了几十万年的发展史,进入人类文明不过才一万年左右。身为道教创始人老子,被后人敬奉为“太上老君”。但他不是“神”,或者说是经过修炼的“神”。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距今不到三千年历史。上帝的儿子耶稣,出生至今是2008年。再说佛教传世也只有几千年历史。所以,我认为上帝创造不了世界,而宇宙能够创造上帝,创造各路神仙。 老子认为宇宙是有规律的,我们只有掌握这个规律,才能合乎真道。所有的物质都是“无”和“有”相互依存、相对变化着。“无”可以生“有”,“有”生出后,又覆灭,重归于“无”。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无穷无尽的。从宇宙中可以洞察到一种永恒不灭的东西,那就是“道”。万物都有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新陈代谢。老子将之归纳为八个字: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一切事物都在循环中、运动中。我们所能做的是:遵循自然规律,也是“天人合一”的意思。 什么又是“拳道合一”呢?练习与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拳讲求用意不用力,守中处静,负阴抱阳,以静制动。具体地说是,拳不是以力的抗衡来决定胜负的,而是以虚实变化、是一种“圆”的较量。比如,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中讲到“练空圈”。所谓“空圈”,即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恍恍忽忽,窈窈冥冥,寂寂寥寥,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存在着东西,有阴,有阳,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如此练下去,就形成了太极拳的“背丝扣”。在练太极中,逐渐入“道”,亦即合乎自然天道,达到天上合一。因此说,练拳即是修道。老子说,人必须符合天道特性,才能领悟自然节律。所谓合道,就是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不恃,长而不宰,谦让不争,经常处柔,甘愿居下。老子又说,道在有形的物质处在无形的状况时,道是无用的;道在落实到物质、落实到人生时,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我觉得,老子的道学理论确实非常科学,它指出了宇宙不是由神来制裁,而是通过遵循“道”的定律,激发人类无穷的潜能。 1960年代起我学了内家拳,同时对太极拳、也颇感兴趣。直至1970年,在咸阳、西安拜数位赵堡太极拳高手为师,得益匪浅。不仅懂得了太极拳内修之精要,更领悟到太极拳是道文化的延伸。 武当赵堡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奥奇妙,练拳即是修道。太极拳就是练心意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达斯境时,可感悟生灵之妙谛,天地万物之真理,亦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张三丰是武当道教内家拳开山门祖师,而道教内丹经太极修炼则创自老子。尤其是《道德经》的精辟理念,滋养了道教传人。 究竟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都有一个定律,这个定律主宰着整个宇宙、生物的运动,老子根据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的原理出发,从五个方面来诠释其“定律”。 第一,这个定律就是“有无互生律”。宇宙浩浩无边,千象万象,复杂纷纭。然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有”,一个是“无”。即,“有”从“无”中来。而这个代表极虚极静的“无”,又是从“有”中而来,在有无相生中形成了“有无互生律”。世间万物有生有灭,既是自然现象,又是道的轨迹。《太极颂》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之道如此,大道亦不例外。”《道家·太极门》记载:“道生于无,修本于法,法生于有,道归于无。修为无为而有法,然后法之修终归无为之炼,故曰道归于无。” 第二,这个定律就是“有无互用律”。即有与无的相互利用。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为,比如我们要建造一所房屋,它要有墙,要有房顶,要有门窗和空间。这里的墙、顶、门窗是房屋的有机物质,我们把它叫做“有”,那么,房子的“空间”就是“无”了。正是有了组合成房的“有”,空间的“无”才会有用。所以,“有”和“无”,它们是相互利用的,这便是“有无互用律”。也使得“鸡生蛋,蛋生鸡”成了世界著名的难题。“道”不是惟无主义,也不是惟有主义。道是无形的,然而它会向下往有形的物体上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下着落的过程。 第三,这个定律就是“相对存在律”。这个比较好解释,就像太极拳,它是相对的组合拳,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升有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诸多相对的定律形成了太极拳。老子认为,“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世间万物,有高必有低,有前必有后,有长有短,有白天和黑夜,有善有恶,有美必有丑,一切事物都是正反相对的存在,同时又相互制约。好比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仍治,说明没病。如果是阴盛阳衰、阴虚阳亢,那就要经行调理了。 第四,这个定律就是“道之变动不变律”。“道”即永久长存,它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消失,是独立不改的。然而它又是在不断运动着、周行不殆的。月亮、地球、太阳自转着,并沿着各自的轨道公转着,整个宇宙都按规律运转着,这是不会改变的。道是不改的,它将在宇宙中长存。 第五,这个定律就是非常关键的“反律”。指事物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何谓“反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循运转;二是返本归初;三是相对转。老子是这样阐述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我们常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所有的生物从土地生长,最终还是要还给土地。动物也是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窪则盈,敝则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都是说明万物都在运动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道德经》给后人的启示是,万物如若合乎道,即合乎自然的天道,万物就是上了规律。道带着它的特性落到人生来讲,人生若合乎自然的天道,人生就上了轨道,如不妄为则大有作为。道在有形的物质上、处在无形的状况时,道是无用的。道在落实到物质,落实到人生,落实到政治,落实到国家的时候,道的作用就无法估量了。 “生人之道,始于天地”,这句话我是深信的。因为万物都生于天地,同样也包括人类。古代有“长生不老术”,或云与天地共寿。这句话未必能信。但历史可以留给我们记忆,一代接一代的智慧。近五千年来人类的进化突飞猛进,已经进入一个科学发达的时代,各种高科技如雨后春笋一般展现给人们,宇宙飞船,漫游太空,登陆月球与其它行星。 现代科学越来越神奇,我想,再过一万年的话,像地球一样的星球还会出现,太空的星球还会充分利用,我相信人类什么都能做到。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过生与死的困惑,一直想人是否可以长生不老的问题。其实,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几十万年都改变不了。而古人却有长生不老之说。晋人嵇康,是位隐仙派的修道者,著有《论》,确定神仙是可以修炼的理论。 我年轻时有一个爱好练功修道的朋友,称自己已练出大小周天通,并能目测,所谓天眼通的境界。他说他的老师活到了二百多岁,隐居山林。将信将疑的我,再三追问其详,他才道出真情,说他平时练功的时候,感觉到师傅指点他教他,由此产生了他师傅“长生不老”的意念。 修道是一种学术思想,流传千年,它的存在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有些是我们不甚了解,也有些是迷思。其实,修道也好,修仙也好,说穿了即修心养身,以达到延年益寿。就像我们练太极拳,修炼丹道之功,对健身康体是十分有效的。 据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死,不知请教了多少所谓的神仙。曾派出500童男童女,去蓬莱求仙,结果东渡扶桑,一去不复返。或许他们知道不可能求到什么仙丹,所以逃遁了。老天是公平的,虽然有贫富之差,但谁都脱离不了死亡。所以有的宗教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永享福禄,甚至还有天堂、地域之分。而道家的隐仙派,主要就是炼丹修道,求长生不老。 生命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比如,利用基因克隆羊,克隆牛,克隆人的器官,甚至还有克隆人的可能。所以,未来的人类,比如脏器坏了,便可以随意调换,实现真正的长生不死,应该不是什么异想天开吧?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现在可以通过各种医学仪器来检测出健康指标。尤其是某些疾病的早期检测,得以及时治疗,这是现代先进医学的成果。古代医学则以目测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所谓四诊八纲,黄帝内经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把“望”放在了第一位,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谓之巧。古人用望诊就能洞察病情的轻重缓急,这些我们从扁鹊治病中已早有耳闻,其神奇令人叹服。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反映出其健康状况。有的人未老先衰,五十多岁的人已经弯腰驼背,上上楼梯心跳加速气喘吁吁。而有的人八十多岁了,还是那样的精神。就像我的拳友王继振,85岁了,还是步履轻盈,有些年轻人都不如他。他最大的特点是牙好胃好眼睛好。而且他的骨节也特别坚硬,他曾让几个年轻人用拳头猛击他的手,结果反而年轻人直喊手痛,他却丝毫无损。后来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说很简单,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在骨上。 有一篇名《十三势行动心解》的经典拳论,其著者是谁众说纷纭。但根据《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中有《太极拳十三势行动心解》的篇章,可以推测,该文应属张三丰祖师的原著。其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其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是告诉我们,太极拳是炼气,也就是的拳。“以心行气”,是指以意导引呼吸之气,使之气沉丹田,也就是使丹田先天之气运行于周身。“务令沉着”,我们解释为行气必须深着沉实,不可有一点点粗浮飘忽之意,这样才能收敛入骨。“收敛入骨”是指气行周身,敛气如脊骨,凝为骨髓。人体骨质密度高了,有利于延年益寿。怎样才能做到收敛入骨呢?其实是有关“气”的问题。按照中医理论,指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交汇修炼而成。例如我们用鼻吸收新鲜空气,经气管入达肺,称之为后天气,这个后天气在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即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氮(废气),然后氧气经由横膈一直下于丹田,通过练功,使丹田之精液生暖,气机鼓荡。同时以意导气由海底至尾闾,经命门、夹脊,入上玉枕,进入大脑。脑为上丹田,诸阳之会,气进火复凝成脏液,遂乃收敛入骨,继之凝为骨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练精化气,还精补脑,即道门丹功小周天的运行,接着再练成大周天的运行,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此乃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更是延年益寿的基础。陈微明将此注解为“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凝之处矣。”《十三势行动心解》非常重要,学太极拳的人务必要认真揣摩。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讨论这方面的体会。 练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气能收敛入骨,将精气神练到骨髓里,所谓骨坚髓充。一般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的情况,经不起一点点碰撞。去年冬天上海下大雪,我骑电动车外出办事,因地面结冰轮子打滑,我甩出一米外倒地,起身发现竟然没事。说明我的骨质坚硬,大概是练太极拳的关系吧。 《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说是暴君纣王,遇到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人,只见老者虽已古稀之年,但精神矍烁,满面红光。而那位年轻人则显得面黄肌瘦,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纣王便问他的妖妃妲己这是何故。妲己说,老者虽已年高,但其骨质坚硬,骨髓极为充盈,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而那个年轻人则骨质疏脆,骨髓稀少、枯薄,为短寿之相。纣王不信,令人将这一老一少敲骨验髓,情况确如其所说。 根据道家内丹学,填髓强骨术为丹道筑基功不可缺少的修炼过程。吕祖在《指玄篇》中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头落地,暗里教君骨髓枯。”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必然骨髓空虚,很难长寿。 道佛二家有易筋经、洗髓经、瑜珈术,密宗有宝瓶气、禅密功等,皆可达到填髓强骨的效果。还有我们的太极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都是说明,太极拳是非常全面的舒筋拔骨、填髓凝炼的功夫。 佛教高僧的去世称作“圆寂”,道门谓为“羽化”,总之是脱离凡身进入天界成仙的过程。佛门对得道高僧圆寂后的躯体非常珍贵,一般要进行焚化仪式。众僧要诵经一天,将圆寂的高僧用柴火堆积烧上一天。焚烧后拈骨,寻觅舍利子,视为佛教圣物,并作为镇寺之宝,让信徒供奉朝拜。也有得道高僧不用堆火焚烧,而是圆寂前在寺院内盘坐,等圆寂后,众僧诵着经,把高僧用坛合盍,待数年后,开坛拈骨,圆寂的高僧肉身不腐且有弹性,弟子用黄金塑身,名谓“肉身菩萨”,供后世供奉进香。 我曾有幸在玉佛寺见过舍利子。去年,我的一位学生去陕西法门寺,瞻仰了佛祖舍利子,据说那是释迦摩尼的一节中指。传说可能是唐代高僧唐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后如法门寺地宫,尊为镇寺之宝。 最早发现舍利子大概是在2500年前,是在佛教祖师释迦摩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中,发现宝石样态的珠子,谓为真身舍利子。后来,凡僧人圆寂,都进行这种仪式,存世的舍利子也就多见了。舍利子也是佛徒的通灵宝物。舍利子也有层次之分。有佛陀舍利、菩萨舍利、罗汉舍利。并不是每个僧人都会留下舍利子,只有成道高僧才有。佛舍利锤打不碎,一般弟子舍利撞击便碎。 舍利子在印度称呔都,也叫设利多。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化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也叫入灭舍利。涅磐荼毗云:“佛化即尽,而现灭度”。资料载,舍利子的形状千姿百态,有呈圆形、椭园形,或呈莲花状、佛式、菩萨状;它的颜色有黑、绿、赤、黄等;质感上像珍珠、玛瑙、水晶,有的晶莹透澈,有的光亮闪烁,犹如钻石。 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呢?是高僧常年、甚至一生经行修炼的结果。从佛教来说,是透过戒、定、慧的修恃,必须童身入教加之大愿力,道越高则舍利子越多。据观察,它是一种骨质结晶体,物质成分不详。近年来,佛教界有舍利子展出。国内也有高僧在他们圆寂后留下珍贵的舍利子,如佛门六祖的惠能法师、近代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印光法师、太虚等大师。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拳家称太极拳为水拳,即将太极拳比喻为水性的拳。如台湾忽雷架传人肖水夫、杨式太极拳传人王壮弘先生(他最近出版了新著《王氏水性太极拳》)、还有我的六合八法老师李道立及他的老师吴冀翚,将六合八法也称为水拳。我想,这与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的理论有渊源关系,这是归结于道的水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知道,水是无形的,但它的特性是无微不至的,你把它放在碗里成了碗形,把它放在瓶子里就成了瓶子的形状,虽然与世无争,但谁也奈何不了它。就像太极拳理论。比如在推手中,我们采用的是不丢不顶,也就是随曲就伸,不与对方争力气。但是你也不要想走脱。我们用的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你用刚劲进攻,我则以柔化而走;你若想逃脱,我则紧紧粘着你,你不倒我决不离开你。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像这种打法,是不是很像水的特性——不争不等于谦让对方,而是避实击虚,攻其不备? 太极拳是一门气功的拳,它特别讲究气的运行。不管是技击或者是养生,都离不开气脉运行,而这种运行也像水的特性一样。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九曲珠,是言其圆活,四肢百体如“路路通”的四通八达,意到、气到、劲到,如水一样无微不至。太极拳虽然不用力,但是它的内劲非常强大,就像水的特性,有惊涛骇浪排山倒海之势,岂可小觑? 水的特性既是十分柔软,又是非常刚强。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强。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老子说得好:“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试问什么东西能比水还要柔呢?《十三势行功心解》开篇第一句便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大家都知道,即(扌朋)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太极拳都是以这十三势的行动方法为总旨,每一势一式都离不开这十三势的五行、八卦运动。所以,太极拳的演练,也叫长拳,它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它绵绵不断,如江河之波涛,既无头又无尾,一浪接一浪,就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相对来说,散打主要靠的是力量,靠肌肉的张力。而太极拳恰恰相反,它要求是以柔克刚,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的典范。太极拳的柔在技击上有独特优势,它是练柔成刚,这种刚是从柔中练出来的。它是由先天气和后天气相结合而修炼出来的内劲,是无坚不摧的质的变化,是健体养生、延年益寿的基石。 《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简单地说就是,你越是向坚上发展,其实离开死亡越来越近。如果从柔弱的角度上进深,它将是再生的开始。古代的许多,如《返还功》、《易筋经》、《洗髓经》,以及印度的《瑜珈术》,好多都是模仿孩童的柔弱,以这种功法的练习达到相对的返老还童。 有俗话说,牙齿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舌头与牙齿打架,吃亏的还是舌头,会被牙齿咬痛咬坏。但是,随着人的慢慢变老,最后牙齿会脱落。而舌头虽然柔软,它最终却是完好无损的。就像老子说的柔弱者生之徒。太极拳是以柔顺圆活为主,就如水的特性,永远不争而生生不息。 孙子兵法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必须了解对方兵力的详情,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评估,这样才能百战百胜。老子也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太极拳推手讲究的是什么?那就是知己知彼的功夫。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也讲得非常明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当两个人在推手 竞赛时,我的动机出手对方无法知道,而对方稍有动静,我即随势变动,成为我顺人背,是对方成为背势,也就是挨打的背势。 “不出户,知天下”,诸如三国志的诸葛亮,有“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美誉。还有一句俗话叫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知识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诸葛亮是评估了当时的形势和国情,才能够与强势的曹操抗衡。他 的每次用兵都非常精确,被誉为“未卜先知”。他充分了解对手的企图,因此诸葛亮一出山,便以三场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烧掉曹操百万余大军,令曹将们失魂落魄。实际上,刘备与曹操的兵力相比较,刘备像只鸡蛋,曹操则是顽石,二者相交简直小巫见大巫,但是诸葛亮往往胜券在握,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很简单,关键就在知己知彼的谋略。 太极拳也是一样,它不讲究大力打小力,有力打无力。太极拳较量中不一定仅凭大力就能占便宜,关键还是在知己知彼。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掌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同时,艰苦修炼更为重要。功底越深,则知己知彼的能力越强,好比俗话说的“棋高一着,扎手缚脚”。当你在与高人交手时,你刚要出手,也就是你的劲还在将发未发之间,就被对方发出丈外,这就是知己知彼的功夫。 太极拳知己知彼的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太极拳是由练架、推手、散打三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太极拳尤以沾粘连随的功夫,也就是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谓之“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更重要的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就是所谓的后发先至,也是双方知己知彼功夫的较量。 当两人在推手时,如果对方来一个突然袭击,我首先要听劲,听劲由懂劲而来。也就是,你稍有动作,我的听劲就能感知你想干什么,反应特别快速,特别灵敏,听、化、拿、发只在一瞬间完成。我处处设陷阱,使对方的进攻落空,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都是瞬间的变化,对方连想都来不及想。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致虚极,守静笃也是内丹修炼最为关键的问题。《道德经》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太极拳是以守中抱一为主,又云天下式。守中为立身正中,不偏不倚,内养丹田,又保持重心的稳定。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