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3-20 08:21
一 听劲论  
    听劲是及推手中的专用术语。听劲,是双重之意,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工夫的深浅所决定的。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意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何谓骨感?骨感是之初学者皮感不灵,待拿、挤、按受制时,才知自己已经被动,方才紧急应变。       何谓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为统率,以沾、粘、连、随为根本,以肌肤为主导,在推手时,以肌肤感触觉察彼之左旋右转、上起下落及轻重变化。带拳练到相当高级阶段时,内气非常充足,能体现出周身空灵,周身各处皮感相当灵敏。此时与人交手,定是先有毫感传至皮感,在毫感传到皮感的一瞬间,已能做出极端灵敏准确的反应。        所谓毫感,就是工夫达到五阴五阳(阴阳相等)的境界时,周身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身心进入一片灵境、化境,那时毫毛皆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之劲初触我毫毛,我之劲以如彼之骨髓,所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现在由于各种自然条件所限,下练拳缺乏幽静之处,意念不能高度集中,所以影响听劲灵感,一般学者只有骨感,少数才能达到皮感程度。       听劲是千变万化的,全凭皮毛的神经感知判断,时非易练之功。故在未练听劲之前,应先练沾粘劲,若不懂沾粘劲,则不能听劲,不能听劲,则不能懂劲。犹如聋哑人听人说话,耳则不能听之,则不能解他人之意。       故欲懂劲非先听劲不可,听劲除必须符合的“快、慢、沉、稳、虚、实、开、合”八字要决外,还必须严格遵守“沾、粘、连、随”这一推手“四要”。其关键在于快慢相兼,气沉步稳,虚实分明,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周身关节处处开张,而不能有丝毫拙劲呆力,只有这样长期锻炼下去,使周身神经日感敏锐,才能达到微感灵知地步,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神乎神乎,至于无形,微乎微乎,至于无声,故能制强敌于死命。”达到那种高智能境界,那种神明超妙的形神奥妙,是不言而喻的。       反之,横气填胸,血气上浮,周身肌肤僵硬,则必然反应迟钝,敌之来劲听不真切,判断不准,甚至视而不知,听而不觉,及至势危,方才慌忙应战,盲目攻守,导致失败,故学者不可不祥察焉。
二懂劲论 
           懂劲是拳推手中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所谓懂劲,就是在运动中能够辨别出对方劲的虚实、刚柔、快慢、长短、缓急、方向、曲直、大小、落点以及可能的变化,并且能够把握好节奏、时机,使引、化、拿、发恰到好出,克敌制胜。 
   懂劲是建立在听劲基础上的,能听出彼劲,才能懂劲,如不能听出彼劲,即不能懂劲。所以初学者对于懂劲甚感困难,意识难以做到,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勤学苦练和细心揣摩,并有名师给予指点,才能逐步悟到懂劲。       所以手在未能懂劲之前,推手就容易犯僵、直、丢、顶之病。待懂劲后,在推手中又会犯争强好胜之弊,此时要注意克服训练中35病,即:抽、拔、遮、架、磕、猛、躲、闪、侵、凌、斩、搂、搓、欺、压、挂、离、赚、拨、推、混、硬、排、挡、挺、霸、腾、击、直、实、钩、按、掤、抵、滚。否则,即使侥幸取胜,也并非真正达到了懂劲的阶段。
   所谓病,是在推手中脱离了中正圆活,背离了沾、粘、连、随之原则,故曰病手,病身。
    懂劲也是对推手及练拳的方位、角度及功夫好坏的大检验,练拳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推手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劲别,能否在交手中运用自如,在推手中能否做到沾、粘、连、随,搭手便知其拳艺和功夫如何。所以说招势是方法、途径,八法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途径及手段,目的是归结到抓、拿、摔、化、打、腾、闪、折、空、活,兼施并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打”字。 
    中华门类繁多,无一不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拳是其中的重要门派之一,所以懂劲不能只限于推手,和其他一样,同样适用于自由搏击和交手散打,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面目和实用价值。推手是以沾、粘、连、随懂劲为准则的实战训练形式,散打交手也同样不能离开上述四字的懂劲原则,无非散打是技艺升华到相当阶段后,摆脱推手这一训练形式,而成为实战交手散打这一实用形态罢了。但它还必须合乎规矩绳墨,这就是太极拳及散手的辨证统一关系。有些人不了解太极拳,把太极拳看成是女子健身,老弱病残及文人,书生疗病消遣的无实战用处的体操,那是十分错误的。       陈氏第十四代著名太极拳家陈长兴在《太极拳歌诀》中云:“放纵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扳冽横采也难敌,钩掤逼拦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这首歌明确指出,“纵”是前进之意,“放”是打击之意,“屈”是合之意,“伸”是展之意。这就是说,无论在前进击打,或屈合开展时都应做到知己知彼,随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此既有沾、粘、连、随,听劲懂劲之意。第二句时说双方互靠缠绕时即以连随应之,这里“依”就是随从,舍己从人之意。第三、四、五句都是太极拳散手法,所以从歌诀中可以看到太极拳不是单纯的推手,而是推散兼宜的博大精深的实用武术。       正如前面所述,推手是训练前期为了避免伤害事故而采取的实战训练方式,交手散打是实战搏击的运用形态。只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先进的武器出现后,武术相应演变成了技击体育。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太极拳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健身、防身、自卫,在推手四要和懂劲基础上,对太极散手也进行了同步练习。只有这样,既懂得推手,也懂得散手,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常言道:“多练能生巧”,“苦学入灵境”,要想真正达到懂劲,除了名师指点,还需与对象切磋,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多下功夫。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到阶级神明。”这说明首先要练习招法,达到招熟能生巧以后,才能渐渐明白各种劲的运动规律,懂得了各种劲的运动规律,才能愈练愈精,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这说明招熟——懂劲——神明是三个阶段,懂劲只是中级阶段,只有达到神明阶段后,无论是身体哪一个部位,一经与他人肌肤毫毛接触,就敏锐的觉察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轻重虚实,刚柔顺逆,直横方圆,高低左右等变化,并沾着对方使之不能逃脱,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顺人之势,化人之劲,借人之力,还力于人,使自己在运动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演练者一定要循规蹈矩,不急不燥,由招熟而懂劲,至于阶级神明,那是穷毕生精力,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事了。 
三 沾粘劲论 
     沾粘劲是陈氏太极拳推手中最基本的劲别。其劲主前进,是经过长期苦练缠丝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推手中的外在沾粘表现(所谓外在表现是指由内行于外,达于肌肤毫毛的知感)。所以说练拳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换言之,就是缠丝劲的沾粘连随达到使对方无法脱身的高精度功夫,就能百战百胜。故曰:练拳是培养沾粘的基础,推手是对沾粘功夫的检验。       所谓“沾”,是在推手中如胶似漆的沾住对方,即用缠丝劲缠住对方,使其不能逃脱,亦有主进之意。所谓“粘”,即有撵逼,随从之意,使其不能脱身离去。沾粘是以沾为主导,不能沾,就不能粘,只有沾劲由内形于外,并布满全身,在推手时才能紧紧沾粘住对方,随彼动而动,“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后发制人,体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沾粘不离,周身才无破绽,只有粘住对方,推手时才能使对方无机可乘,无懈可击,收到己顺人背的效果。
    沾粘劲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明白的,甚至练拳多年的人在实践上也并非完全明白此劲。因初学者周身僵硬,筋骨、肌肉、关节都不松活,犹如木棍一根,即使久练者如无纯厚功夫,也不能达到沾粘程度。只有在理论上弄明白道理,并在时间上掌握具体方法之后,在多下功夫细心研练,才会渐懂此劲。始于手,然后而臂、而肩、而背直至周身,先有感觉而后有此劲生成。有知感而渐生沾粘,有沾粘而再下一番功夫可产生吸感。       故与人推手时,搭手即可知对方沾粘圆圈面积和化劲功夫的高低。瞬间既有胜败定论,这才是高级阶段。单具有一般功夫的人是不易做到这一点的,必须通过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多下功夫苦练,方可逐渐掌握,由不知而渐知,由生疏而渐熟,由熟而巧而精。
四连随劲论 
   “连随”离不开“沾粘”。连随是在沾粘的基础上紧紧顺随的对方,使之不能摆脱。“沾、粘、连、随”四字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在沾粘的基础上做好连随不断,才能天衣无缝与人交手时使对方无隙可乘,然后可随时引进落空,化空打人,得机制敌。      “连”建立在“粘”的基础上,只有粘住对方,才能连,否则如粘不住对方,让其滑脱而走化,就谈不上连。“连”是不断之意,在推手中紧紧连住对方,不丢不顶,动急则应急,动缓则缓随,使敌无法逃脱走化。这就是将已动有意识地与彼动相互连接在一起,此起彼伏,此浮彼起,连绵不断,并借机探窥对方沾粘程度和劲别。
    随是建立在连的基础上的,推手时如不能与对方连贯,如何能随!随是彼走我应、我顺、我跟。在推手时随从彼动,缓急相随,进退相依,只要与对方搭手,就不能使其逃脱,无论对方如何企图摆脱,都要紧紧顺势跟随彼动,沾粘不离,不丢不顶,此时正是窥隙乘机战胜对方地大好时机。所以说,“连、随”是诱敌陷入被动机面地手段,连与随不可分割,无论行功练拳和推手,都要重视二者的结合。        初学者在推手时只能做到一般地连随,那只是随彼动的一面。真正做到“连随”住对方,使其不能逃脱或出手击我,主要还是看自己周身上下内劲相连相随如何,能否达到标准和预期目的。拳论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随,前后相依,能一气贯通者,其活为贵。”       总而言之,这里说的是自我连随,周身一家。只有做到自身主观上地自我连随,周身一家,才能做到与敌交手中的客观连随,顺随敌劲,连绵不断。   五 引化劲论       引,即牵引之意也,是在推手或散手搏击运动中引动彼劲,是有意诱敌深入。引劲实为引化劲,无引则不能化,不化则无所谓引,所以引与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建立在沾、粘的基础上,将对方劲纳入自己的轨道上来,使敌千均之力化为乌有,我在引进落空的基础上同时发劲,即化即打,从而取胜。
    引化应做到不丢不顶,随着对彼劲变化的感知,自己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无形无迹,舍己从人,顺随彼劲,沾粘连随,使彼劲陷入被动局面,然后用肩、肘、胯、膝、手、足,或拿、或打,任我发落,此时彼即落空失势。         陈鑫曰“引进落空合击出”,这是讲在运动中如何将彼引化到落空而发挥不出威力的境地,而我在引化过程中劲已合好,蓄而待发,随时都可以从任何角度、方位,恰到好处地弹抖出来。       例如:对方双手按住我右臂,我即走下弧线顺缠,渐而向上引,将其劲化空,在引的过程中,身则下蹲,继而右脚插入彼裆,背先内旋而后向外击之。这样的引化技击方法甚多,演练时可根据招势变化,练习单势,反复练习,认真揣摩,熟透于心,娴悉于手,才能接敌交手,出手即太极,一运一方圆。神鬼莫测,变化多端,四两拨千斤,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向无敌。       陈长兴曰“滚栓搭扫,闪惊取巧,声东击西”,都不外乎诱敌落空,化劲制敌。但凡交手引进时,劲必须合好。陈鑫曰“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这就时说,发人要想干脆利落,那么蓄劲地弓拉的越满,劲引得越空,化得越净,箭就放的愈远愈有力。在练习推手和散手时,先学习引、化、蓄之劲,渐而才能达到蓄发相兼的更高境界。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