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几首誉传妇孺,尽人皆知。近年来更名传海外,为外国人所青睐。然若说到太极门,则除大宗传承之道者外,许多人只是但闻其名而已。其内涵则大都无缘得识。太极门与太极拳,同称太极,则两者间似乎应该有着某种联系。那么中国现行之太极拳与道家太极门是否同一门修为,还是各各不同呢?
这得从两者的关系及成因说起。
据道家太极门历代传承称,谓后世所传之太极拳式,原本系道家太极门九宫太极手外架,纯属外架之传承,则修为即由无为而落入有为,复由内功而落入外功,再由养修而落入武功的一种衍变。究其源,此事咎在明季太极门传人张三丰。
张氏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很难为世人所理解接受,更且内功高妙,列为道家五秘之首,一时间很难选择内脉通和,根性颖悟,禀性仁慈,并勤于修为之传人,因而去难就易,去秘就明,仅单以太极门初修之入门法架九宫太极手之发功时所发出的部分外架姿式去传人效颦。希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之太极动架,能以缓慢自然之太极外形,于绵静幽微之中去体验,去带动内气,内气一动,自必气引动架,不动自动,不式自式而不劳人为动作,从而返归自然而然之无为功动。这里,太极拳之传,虽初学者多只能依样葫芦,但若根器较好,脉气敏感者,便可于这些轻柔匀缓,不用后天拙力之太极动式中,逐渐感知及动式中之静力,复从静力之中而觉知内劲,再由劲路而悟得内运之气脉,一旦悟觉,内气自然因之发动,外动架势便会由人为失主,人为动作而转为自然发架,这样也就会从外动有为而逆返入太极门的内动无为。这也便是张三丰祖师当年所以要变太极门传承之无为法为有为法之不得已之初衷!
若根器迷钝之人,但知着形于有象外架,乃长著有为动式之中,纵然架势姣好,翩舞动人,亦终是木伶动作,难入太极动静之本来,自然亦万难入得法门而归太极。虽然,架式传人,能希以外架而带动内气,诚是不多,也少见有因外架而转入真动,由悟太极而寻师归宗者,但柔匀缓和之太极外架,即或是效颦,其功效也较一般以力为事之武功内功为高,确是远胜易筋经、五禽戏等法多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凡所中外拳路,无一法而如太极,无一拳而不用后天形力之根本原因。
呜呼!数百年来,太极拳何以而名“太极”?太极拳何以独异于其他中华武术拳路?人们已习焉不察,而习太极拳之人更是比比皆是,但能从外架而逆返内修者又有几人?武林拳谚云:“三年走天下,十年太极不出师!”这不就因诀法有变而导致之变衍滞碍么?鉴此可知,今天流行之太极拳,仅是变法后之九宫太极手之立式外架(还有坐式、卧式等动架),且已是一种人为编排之有为套路,一种偏于武技,炼身之武功拳架,与当年张三丰祖师之本传九宫太极架,自已不能同日而语。
入静抱元守一论
养修之道,逆于世情。其所逆诸难,首推弃俗牵而入静。老子于道,提出抱元守一之则,后世谓为入静之妙途。如何理解入静,何者为抱元守一?殆养修之士,诚不可不知解者。
一般说来,养修入门三大要领:
1、松体。身体各部位要忘情放松。
2、调息。呼吸吐纳要自然舒畅。
3、入静。思想宁静,不杂念纷纭。
三者相因互果,而入静又为三者之关键。对入静的解释,一般都说成是没有思维活动,没有知觉念头,甚至还以念头的多少有无来衡量养修水平之高低。其实这是一个不得师承真传之误会。这种空空无念之境界,不仅为之不易,即使做到了,也非养修之正道。这种境界,过去道家斥之为“死定”,佛家则谓之“空定”。认为它既不能明心,也不生慧,是应该杜绝的。那么入静应该是怎样的境界呢?要认识这个问题,得从抱元守一谈起。
抱元守一,肇自黄老,千古以下,真一不移。自《太平经》而下,守一之道,继传不缀。斯抱元守一者,殆修真玄珠密语中之入门启钥矣。对此,仿佛昔年曾有释说一节,尚可一读,转录兹次,聊供道而儒者一粲。
抱元守一者,由命入性之修即悟证法也。夫抱者,怀依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人本为体,是怀融本体即谓之抱元矣。尝考人之本体,其为形神欤?形体之即,其惟精气神耶?夫精本气之精英,气原精之升华,精气相因,一若云水之相肇,抑亦阴阳化生之道也。阴可生阳,阳可生阴,阴阳造化,于斯呈象也。原人身有形精气之生变,惟赖乎无形神气之造化,而神气之壮旺,复藉乎精气之相资,此又阴阳互根之道也。故而神若外驰,则精气内耗;神若静守,则精气旺盛。无为而生,有为而灭,太极动静,阴阳至理,死生盛衰之道,皆系于此矣。道家深明此理,常使神与气合,气与神凝,浑然归一,肇乎一元,故乃精气相滋,神气两旺,本体不惫。古哲有云:神气相抱,可以长生,此非即抱元之谓欤!守者,不移矣;一者,无二也。神气凝住于一,便谓之守。夫一,肇始之初也。路之行,始之步,道之修,起于一。古哲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得一以真,德得一以净,法得一以明,人得一以圣!是守一则入道也,入真也,入静也。守一之法,见仁见智,盖始步固无定法,道一亦无定法矣。吁!身内身外,六识五体,形神百骸,著无不可,抑万法归宗,总属一意欤!一意归真,真心自见,真性悟证,三教一理。明于此,则守一之道,无余蕴矣。是之谓抱元守一,是之谓抱元守一之旨,然此亦不得已而已之假说,盖道本无言,权假于言,若以言为言,则不若无言矣!六识即眼观色、耳听声、鼻闻香、舌辨味、身觉触、意参法。六者守一,则皆可入静。此因一念可代百念,久之自然一念常住,百念不生,此即谓之真静。人禀不同,六识之功各有盛衰,故守一之法,亦因人而异,相反则难入于道,相合者便捷足先登。今人但以心感身触守下腹“丹田”为诀,不惟失诀,且以一法以统万人,殊失之胶柱。法而不效,岂可怨法否!
〖抱元守一的真义〗抱元守一,就是守一个本来的东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个本来的东西,才能够守一。所以不管你守什么,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样,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只有抱元才能守一,抱元和守一是一个意思。所谓抱元,就是返本,就是要回到意的前面。你能回到意的前面,连意根都没用,这才能够达到守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抱元守一。
气医武穴异同论
问:用穴(包括武术气功用穴)是否就是中医针灸穴位?两者有何不同?可否公开?
答:医家经穴,与经络一样,是脏腑之气外达内转的敏感点,同样是一种生理性而病理性之反应。亦是可适应常人生病史之内外在反馈。当然,这是言其常!
气功之治病用穴,无疑可运用这个系统(由于气功治病的阶次与特殊性,刻板的经穴不能用,另道家《七步尘技》还传有大穴数十个,非医用穴范围,但却是治病主穴),这里凡一切性修为,诸如测功、应功、纠偏、导引、传功、加功、易功、截功、止功、收功、印功等等,则皆功理性用穴,自与医用经穴不同。道家《七步尘技》中别有秘传。
另,武术点穴、封、闭、惊、开、擒、制,亦各有秘传,过去江湖上虽有身前三十六,身后七十二的一百单八穴之说,但系小说家语,非武林真意。据仿佛历年师承,综合各家,删同存异,大约有武功用穴百余,这些穴位,不仅名称与医穴不同(各家亦各有异),部位亦大都不合,间有名同而位异,或名异而位同者,亦为数不多。这是因为武功重在制敌,其穴都在运动关键的制控点上及对内脏有严重之损害点上,与医家之与人为善,重在治病的穴法,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现在气功乃至武功书刊上,大量引用并转述中医经络穴法,这也是一种不知气功及武功内秘的误会。其中多数人是外行充内行,少数人则是由于不愿拿出真说,权且以假乱真,蒙混成书。对此,仿佛以为,书本为人师表,岂可讹言误人,若不宜说,宁可不说,岂可故妄言之!
气功武功穴法,历来均系师徒授受,不愿公开。
于气功,这是因为许多大穴都关乎功境与功用,功夫未到,不宜预知。
武功家则是由于传授穴法时,必须同时传授炼功方法,包括使用方法及解救方法,有的还要传授反制方法等等。若或一旦公开,本门内秘尽泄,出手便为敌制,岂不自找麻烦。因此,各家穴法,相奉保密,这是容易理解的。
气医病理异同观
问:气功医疗对人体病理上的认识与中、西医各有什么不同?
答:人体的病理反映,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常变化过程,通常分致病因素,即病因;病理机制,即病机;疾病症状,即病症三个方面。中、西医都是通过这三个方面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气功诊治,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一个病痛气脉,即病气可以帮助观察,而这点,也正是中、西医所不能认识或理解的。
西医的外在致病因素主要是各种细菌等,发病机制则是细菌的感染与滋生。
中医的致病因素是天地之六淫邪气,发病机制则是感冒邪气而伤正气。
气医的致病因素是天地间的病气,发病的内在机制则是相应部位发生病理性改变,产生了能吸引相应病气的“气场”即“病理气场”。
三者之中,细菌是真实可见的,六淫是实在而可感不可见的,唯有病气的存在,既不可见,又不好理解,故易致中、西医界所非议!
但是,凡具有初步功夫的气功学者,都可能感知它的存在。不信有此存在的中西医界之同道,可以不信,但如果否定的话,则最好自己进来真正领略一番,以辨真伪!
病气,及“病理气场”是可以感知的另一层次的物质性存在,尽管目前不能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理解,但是它是客观真实的,因此,它必将为未来的医学科学的发展所研究证实。
气医生理异同论
问:气功对人体生理上之认识与中、西医有何不同?
答:人体生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能够完整而全面地认识它或解释它。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基于解剖刀下的物质剖析,因而它是物质性的。
中医除对脏器进行剖析外,还看到了脏器间的整体作用,即“脏象”官能作用,因而它是器质与功能并重且偏于功能的。
气医对人体的理解,主要是根据脏象的方位及其气机、脉络、光色、声音、神态等多方面去进行神气观察的。而这些方面,正是中西医所欠缺者。由此,可结语为:
西医尚形而主物质。
气医尚神而主精神。
中医则介于两者之间而主形神,亦即主气。
故西医可称为物质疗法,气医可称为精神疗法,中医可称为气化疗法。三者相因互果,皆不可轻忽舍弃。犹如人之有左右手一样,若能并善物质、精神之医,方许为合格之医。
人体的生理作用,亦不外物质效应与精神反应两个方面,如果中、西医都是物质医疗,可以归属于物质性效应的范畴的话,那么气医便是当之无愧的精神性反应的代表了。气医在精神境界中的认识与发现,最终将弥补中、西医对人体生理认识上的不足,未来的人体生理科学必将证明这一点。
气医对生理之见解,与中西医之有别者,约之可三:一者,生理神应观;二者,脉穴自然观;三者,病理气场观。合参仿佛先生之《九灵针经/气功针经合璧》一书中之有关章节。
无为并非不为论
问:老子无为之说,传论千古,而真能明肈其大义者,则莫若道家太极门。盖无为之为道,在乎自然之为然。自然之成其然,此盖无为之本旨也。后世不知,甚而有谓:“无为”就是“不为”,什么也不做!这是无为么?
答:原夫老子法天地之道,其所指之“无为”,乃是指顺应大道,祖其自然,为其当为,为其自为,故无为而为,无为乃无不为,惟其无为,故乃自为;惟其无为,自为乃为。自为之为,自然之为。自然之为,是乃真为,故能为其天地,为其三才,为其万有,然为而不为,是乃为天地之大道,一切事物之真正主宰!
凡是违背自然之道之有为作法,则有得亦必有所失,顾此自必失彼。惟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不以为,无不宜为,方乃符合天地自然之客观规律。故无为并非消极之“不为”,它是顺应自然规律,使自己之行为顺应天地大道之真为。
惟其为自然之真为,乃得自然之规。故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如果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则皆系人意而落有为,有为失天道之和,故难合于自然而成其大道。
所以,无为之真义,端指无为而始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之进取思想,今若以不为释之,则歪曲大道正义,亦失道远矣!
又道家认为,所有的“有”都是暂时的,所有的“有”都是假象。有——暂时,无——永恒。佛、道都追求永恒的“有”,即无始无终。至于有为与无为的关系,一切有为都是片面的,一切有为的总和就是无为。
气医脉络异同观
问:说到脉络,现在气功界每以医家之已公开之脉络为示,这是因为道、佛两宗之脉络观,十分保密,至今尚很少公开之故。那么古来气功对人体脉络之认识与中、西医之脉络观有何不同呢?
答:这得从两者之立论谈起。脉络,是人体中运行气血,通导内外的桥梁,因此,不论西医、中医、乃至气医,都十分重视它。
西医的“脉络”,是解剖刀下的实体,即动、静脉系统及神经、淋巴等系统。
中医的脉络,是功能性的存在,即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气医的脉络,是气功态下的产物,佛家有“三脉五轮”,道家有二十四部大脉。
佛、道两家的脉络,与中、西医的脉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们也是真实的存在,是人体脉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气功的普及提高,以及人体生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体中存在的有形、无形的脉络系统,还将不断展现。
丹门金丹色相论
有人说,金丹因为是金黄色的,所以叫金丹,而且还说自己能看见,这种说法对吗?
金丹初起,若有若无,若内若外,时聚时散,时显时隐,灼灼生光,一体常存,不可能用肉眼辩看。若以目见,不论开目闭目,均系幻觉。金丹在冶炼中并无一定色泽,由于炼运之时,是以意觉,故初时个体差异很大。后世“小丹门”之炼丹经籍《心印经》及《五篇灵文》等,均认为丹是“非白非青” 的。但这是指丹在鼎内下元的一般光色。一待“上鼎”和“飞丹”后,色泽又会随不同火候及觉感变化,待“丹熟”以后,还会因功夫级别及天地合气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为此,丹鼎门特地传有不同时期怎样鉴别丹色以判别火候、功力等方法。若因“金”字便的指为金色,这是望文生义的臆说,初学者切莫当真,以免因先入为主之潜意识而生自我暗示,影响正常功夫的内省觉受!
丹门金丹名实论
道门内丹派所说之“金丹”,是否就是对外丹派炼丹术的一种借鉴性比喻,现在气功书刊都把它指为精、气、神之代词,也有人认为就是“热气团”,那么“金丹”到底是指什么呢?
道家丹鼎门所说之“金丹”,是一种修炼者自身的功境性感受,既不是“热气团”一类之浮阳之气,更不是用来炼丹之大药——精、气、神。由于丹鼎门是五门秘法之一,许多内涵是不能公开的,特别是功夫境界一类的内涵,更不宜让初学者预知,因此产生各种猜测是可以理解的,而这里也只能作一般性之解释。
金丹,金原是指不坏,丹,这里借指化变,即已非原来之质。金丹一词总指人体通过锻炼精、气、神后,从形神之对待中,升华或产生出一种非原有形质之不坏之身。这种不坏之身,既浑圆无头足,形无可形,更金光灿烂,五彩千端,因而托名或借名曰“金丹”。功夫修臻此境者,自能感受到。功夫未到,纵然有机会能了解此中指喻,甚或洞晓内景,也毫无裨益,唯徒增潜意识之幻感而已,有何可助?因此丹鼎门历来对修为口诀及功境十分保密,尤其金丹功境,凡未结“圣胎”者,严禁涉越。
六根修为取舍论
人之一生,唯以六根为表象之作用,故修为自亦不能例外。道门尝谓修道要在“后天返先天”,即废置后天六根功能于不用,何以道家修为又云不离六根?
此问可为切中养修三昧。
原后天返先天,系指修为之方向及特定之功夫境界。在养修之过程中,不论佛宗还是道门,都必须借助六根,为人生有界故。人生有界,不唯以六根为即境之用,亦必以六根为即境之修,此即所谓“自六根修入,从六根修出”之世修。
夫藉六根修为,并非从俗应而使六根用事,而是守定一根而不用,从而最终达到废置六根之目的。昔人谓:“一根得返还,六根俱解脱。”故但凡尘世之修,不论中外,不论何宗何门,究其入修之法,则俱不离于六根,故一切修为,不论何根,均可入道得道。相传:
观世音菩萨为修耳根入声闻定,
达摩老祖为修意根入明心定,
魏伯阳承传丹鼎门为修身根,即守内触而炼金丹;
陈希夷所修太极门则为修意根,守无为而炼虚无。
此外,修眼根如香火定,修鼻根如息风定等,皆无一而不从六根中之一根入手,而进入修为者。此亦即道家“守一”之道,老子所谓“抱元守一”之旨也。
无为有为高下论
问:历来佛、道门中都认为“无为为上乘法”,“有为为下乘法”何以无为无所为而反上,有为有作为而反下,理出何据?
答:昔东方哲人老子于《道德经》中倡无为,而西方圣人释迦又于《金刚经》中非有为。两圣可谓妙结同心,不谋而合。
盖道之为至,当出有而入无,以有在有界,凡有无常,故有有虚幻,终归烟灭。有者无常,而无则有常,故大道必弃其有而归证于无也。
由于世间法皆是人为之有为法,而人之习性又易落有为而难入无为;以有为易为理解、接受,无为则钝根之人难以会解,故《金刚经》尝郑重作偈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呜呼!道本无而生有,故乃有必归无。我我之初,本其无我;则我我之后,自必无我。以是观之,则今之我我,殆假我之我,暂我之我,有我无常,又何必执之于我乎?
明于上理,则举凡世间万有,知斯大千一理。又何尝能脱此大理,而空执其有著耶?
明于一理,天地如之。万象法有入无,则修真之法,又何尝而可执著于有,而忽弃其无乎?此道、佛两家所以有无为、有为之法论,无为法,有为法之修欤!
原夫法由道生,行道无为则法自生,法由无为而生有为,故有为皆为世间过渡,一切有为法总属世间烟云,过眼即逝。法由无而生,故无为为万法之根,万法之本,一切有为皆为枝叶,枝叶纵多,总属小枝,有为虽多,亦总属小法。小法虽多,难以与大法相比。
法行无为,则法由无而生有,故无为乃能自生诸有为,法生无为,故不能住于有为,若住于有为,法必消亡。且看世间万物,无不自无而有,又因有而灭,法亦如是。
无法生法,法法自生,不住于法则法法皆在;
以法生法,法法有为,必住于法而法法皆灭。
明于世间无常,方知有为无定。
法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故有为之修,亦是因缘而生,更由因缘而灭,诸有不常,法亦不常。
世间万有,因果相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为本乎无为,无为为其本,有为为其标;无为为先天,有为为后天。
故先天之修,得先天之果。后天之法,得后天之报。若欲从有为而修先天,必先自有为而转入无为。
基上,一切大宗有为门派,后期无不自有为法而转无为之修,舍此不能臻登上修之门。
昔道家太极门曾传修法联语两则,录后供修道而善文者一粲。
而清道长联:
雨凝仰荷,珠滴任其去留;风摆垂柳,枝条懒得东西。
玄一祖师联:
无为而为,为为无非真为;自然而然,然然自得天然。
上两联均隐自然无为之旨,实亦则尊无为而次有为。
仿佛则以为:
无为之修,顺其天道;
有为之炼,逆其天道。
顺天道者,得天地造化之机;
逆天道者,夺天地造化之机。
看似两相对立,实则均为大道。法分有无,道分王霸,殊途同归而已,不可率以上乘下乘判之。
佛按:无为有为,大论千古。盖人生有界而欲令不执于有,不为于有,其可得乎?然则何以即之耶?
曰:但起行无为,时时处处,是是非非,此此彼彼,行行法法,莫不去其有为而归证自然,则日复一日,有为日退,无为日进,则到头归根,则可入真无为也。此盖道家太极门之修为本旨,是则无为法也欤。
上一篇: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詹闲筱
下一篇:太极拳与“第四医学”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