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略述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9 09:43
陈氏流传至今已近三百年,关于它的一些问题曾经在武林中引发很多争议。在此我不自量力对陈氏的渊源、演变、练法作以下探讨,希望能有益于初学者。
一、 渊源
太极拳起始于何人,尚待考证。(关于反驳唐豪推崇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找赵增福先生的《赵堡大架太极拳》一看。)但是本文所探讨的陈氏太极拳,既名陈氏,按传统讲其创始人当为陈王廷,如果陈家的人不反对,是可以肯定的。拳中来源有三(我的观点):一是陈家祖传的拳法。大半保存于当今尚流行于山西洪洞的通背108式中(因为温县陈家是从山西迁来)。山西的这套拳法《中华》曾经连载,目前陈家会的人已经不多了,据我所知好象只有陈照奎的弟子都文才和外人中的陈太平两家。前者有著作《陈氏太极短拳与长拳》。这套拳法在陈家又名长拳,后人将他遂附会于三丰祖师的论著,于是有杨氏太极长拳的产生。其实,该套拳法向我们透漏的信息应该是陈氏太极拳是从传统武学意义上的“长拳”演变而来。该拳中保留了戚继光拳经32式中的很多内容。陈氏拳的第二个来源是拳法。因为少林与陈家相隔不远,而少林中有一套心意拳其拳路结构与陈氏太极的布局极为一致。另外,其手法中的招式也可以在陈家的老谱中找到痕迹。而所谓的陈长兴十大要论、用武要言和心意拳的老谱一样,是出于少林的。三是道家的阴阳学说理论。这究竟是陈家自己的创造,还是外来(王宗乐、蒋发、赵堡)的传授,姑且不论。但是,太极拳成为内家一大宗派的主因既肇始与此种学说。翻看一下杨露蝉先生以来的论著,多标榜三丰祖师,而陈家沟独非,试想杨露蝉前辈为什么在向陈长兴学拳后敢于标榜太极拳的创始人不是陈家人呢?这不是欺师灭祖么?太不合情理,而陈家也没有找杨露蝉理论,也没有陈家的人因为杨露蝉的成名而想道到京城教拳,为什么?我推测可能是陈长兴已经向外人学了内家拳的真髓,(陈清平亦然)所以…… (转者按:也有可能是陈长兴创太极拳后,惟恐太过招摇,招人所忌,所以不许杨露蝉称拳为其所创,只托是张三丰所传。按说,太极拳的创始人想必为精通道家之人,既通道家,遁世逃名唯恐不及,让门人将自己的事功托词古人也不难想像。类似的事,如《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不许孙悟空泄露其师承,《童林传》中无极门的二隐士只让童林对外宣传其为自创等等。以上二书虽为小说,但推其源流,只怕也确有托古人为师的实事。)
二、 架子
陈氏拳的内容丰富,从流派来分,有老架(陈长兴、陈照丕)、新架(陈发科、陈照奎)、小架(陈清平、陈鑫)三种,每种内又有一路、二路(炮捶)。以前尚有一到五路,但长兴公之后也不传了,据闻陈发科先生在北京曾根许禹生先生根据老谱编过第五路,有名而无图,后来也没有流传下来,这似乎有叠屋架床之弊,只是适应了文人的好古口味,对于拳学的求真并无大用。
老架、新架其实是一套拳,只是练法不同。这种练法,就是加圈。好象老架,运行的路线比较简单弧线多而圈少,适应初学;新架则圈多,手法、身法相应也有所变化,圈也是平、侧、立兼有,较为繁复,适合入门后提高功力。这种练法在忽雷太极拳中体现的最为透彻,而今人中则以冯志强先生所传的混元太极拳更能表现这种练法。
关于器械,陈氏的剑法与杨氏、赵堡布局基本相同,而刀法、枪法差距就很大,估计后者是自己的创造,陈氏只有十三杆是练内功的,而梨花枪夹白猿棍则与苌家的猿猴棍一样不是纯粹内家的东西。这是和杨家枪、吴家枪所标榜的彻头彻尾的内家练法不同的。
三、 练法
1、金刚捣捶的问题。金刚捣捶不见于杨、武两家,而在陈氏老、新、小三种拳及赵堡的大、小、忽雷等架子中皆有,且都重复四到六次,占的比重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肯定,原因只有三种可能:一是陈家没有传给杨家;二是陈家和赵堡后来自己发展出来的;三是杨家后来保留了这一招法。但无论如何,金刚捣捶的重要性是在陈氏、赵堡拳系中表现出来的,这一招所练的不仅有四正,还有震脚。而这正是和八极、少林心意把相通的地方,其所练的沉坠劲与发力机制与八极、心意把无异。陈发科当年初到北平演拳,一招双震脚震碎地下的方砖,正是此沉坠劲的外现。同样,与陈家有过拳术交流的少林和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也很重视沉坠劲的练习(见苌氏武备论的序文)。我认为,此点是陈氏太极拳有别于其他太极流派的重要特征,其意义大家可以参考马明达先生在今年武林杂志内关于八极拳的论述,值得一提的是陈氏的太极十三杆和八极六合大枪一样也是用来锻炼内力的途径。(对于此点,曾有人指出:真正内家的功力训练,完全要靠器械来实现。比如形意拳中的抖杆子;抡重剑;甩铁链。太极拳中的揉石球;推小车;转大缸,此外还有六合拳的抖铁空竹等。虽然练法不相同,但这是增长功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内家拳中的一句武谚:上持重,下必有桩,换句话说,任何桩的训练都必须通过器械来修正。)
2、千金难买一机灵(激灵)。内家拳练的就是一个机灵劲,较为正规的讲法是根据道家的理论:人自出生后,元神渐失,识神渐长,身体内的阴阳二气虽性情、环境的变化而变,渐渐不调,于是疾病丛生,元气消散;拳术之功就在于逆运后天,以统架统一散乱的气息,调和阴阳,使其复归于先天的混元状态(婴儿状态)。而陈氏拳中的机灵,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在有的人眼中好象这是特异功能,其实这只不过是拳术中所训练的人的超常的灵敏度而已。早年我听一位赵堡拳师举例讲过什么是机灵劲:如果在马路上遇到汽车突然冲过来,一般人都会周身发紧僵硬,结果是被车撞到;而练内家拳的人则往往会往旁边一躲,从而躲过车祸。我个人的体会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事发的同时也往往会有规避的冲动。当然这不是在道德与懦弱之间的自然选择(那样就不是元神在起作用了),而是尽量保护自己的实力,很多都是在事后才意识到的。二、所谓的机灵还有激灵的意思。这是陈家拳的发力形态,每每见到公园内的爱好者在练陈家拳时喜欢发劲,我总是深为叹息,因为如果没有理论指导,这种浑身发抖的练法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拳术中也有千金难买一哆嗦的讲法,就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想发好陈家拳的劲,一要内劲足,否则是乱抖,只会伤害自己;二要缠丝精,不会缠丝,或者丝缠的不圆满不均柔,不可发劲;三是周身要合得住,好象爆竹,裹的不紧不严,就炸不响;四是发力要发声,无论是口还是鼻,如果发力不发声,气息就会不顺畅,甚至有炸肺或岔气(气窜入后背锁骨一带)的可能。
3、苌家武备论。历史上苌乃周到底有没有到陈家沟交流过,尚待考证,但是在陈鑫的太极拳术图说问世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苌乃周的武备论对于陈氏拳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是总结的),如果我们不过分夸大陈家的个人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武备论的影响在整个中州地区都是有代表性的,好象河南的心意拳、梅花桩都或多或少的引用或抄袭了苌氏武备论的章节作为指导,其中气论、点气论对陈家拳的影响更是不容否认。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影响力的范围是及陈家而止的,例如赵堡、杨、武等家就没有受到过武备论的影响。此中原因,值得人思考。
四、 传人
太极拳历有非其人不传的要求。陈氏拳也不例外,到了近代,能够有资质又真正爱好太极拳的人已经不多,有的家族为了虚名强迫并不爱武的子弟练武,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陈氏太极拳在近代出了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就是陈发科先生——时称太极一人。陈发科先生的功夫有过人之处,此点已有不少文章论及。现代一提到陈家拳(小架以外)。人们都知道,现在的名师皆出自发科门下,对此本文不再赘述。据我所见到的由王喜亮先生提供的发科先生练一、二路拳的照片,实在是叹为观止,无话可说。
现在就我所知向大家介绍一些当代陈家拳的代表人物:一是冯志强先生,他的拳法不囿于陈氏拳的框架,其混元太极拳融合心意拳精髓,演练起来刚柔相济,劲力转换了然无痕,给人浑厚自如,运斤成风的感觉。二是陈照奎的三名弟子:张志俊、刘鹏、马虹。张志俊理论水平高,拳法运用好,实战能力教强;刘鹏的对炮捶体悟较深,拳架纯正内涵丰富,对传统的东西继承的好;马虹在传播陈家拳方面(特别是新架)不遗余力,他的拳架工整,文笔也很好。三是洪均生一系。这一系目前已经自称为陈传洪式太极拳了,他们在练用的方法上讲究科学话,运用了很多物理学的理论手段来分析陈拳,意图找到捷径,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