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练太极功的基本要求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9 09:43
一、调息
调整呼吸。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日常习惯,保持呼吸自然,不要因为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该呼就呼,该吸就吸,不要憋气。首先要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并且注意循序渐进。使吸起呼落,开吸合呼,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太极功系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这种呼吸方式适合动作的要求与生理需要,能提高排浊吸清量,使
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加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同时易于做到“气沉丹田”。进一步就是练精化气,。
二、凝神
凝神就是精神集中。《内经》谓之“精神内守”,孟子谓之“不动心”,孔子谓“定而后静”。刘纬祥先生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静时要如此,动时也要如此。人体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所以精神集中对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就有良好的保健意义。不但“无极式”如此,每一动作都要注意精力集中,由心而眼神、四肢、躯干上下照顾完整,一气不能散乱。《拳经》云“手眼身法步,内外紧相随”“心意为元帅,气血为先锋,拳脚为兵丁。”眼神的贯注,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心神不乱就能提高运动的效果,所以《拳论》也主张“眼为先锋”。对病弱的人、眩晕病人或极度神经衰弱者,可以“眼若垂帘”,似睁非睁,似闭非闭。对体内气血变化的感觉较为明显,并能促精神内敛,注意精力集中。对大脑活动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三、肌肉放松
太极功与其它运动、体操运动不同,定式也好,动式也好,全身肌肉都要放松,连骨骼关节也要使之放松毫不用力。在行功之前,要求人体的脊柱呈自然形态直立,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都要进行松散舒适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练太极功之前,往往要作洗髓金经,以活动筋骨关节。因为放松自如,真气易于流通。孟子日:“持其志,勿暴其气”,又说:“蹶者趋者则动其气矣。”这里所指肌肉放松,就是《拳经》所云:“纯任自然,毫不用力”,“肌肉松地,如肉欲坠。”
四、头顶云领
《拳经》云:“头如泰山压顶,领如高着浮云”,又有“头顶悬”、“虚灵顶劲”、“提肛吊顶”。这些要求都是说明头向上顶,颈项竖直,要避免颈项僵直与头的自由摇晃,更不能左歪右斜,任意动作,而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方向变换与躯干旋转连贯一起,协调动作。因为头顶项竖,真气才能由督脉上升。项竖直,下
颏微向后收;口轻闭舌上卷舔上腭,才能能行功时舌下生津(即金津玉液)。此乃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历代家都很重视,称它为“甘露”。
五、含胸拔背
一、行功时不能挺胸,也不能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背部肌肉要自然舒展,胸部肌肉也自然松弛,不能紧张,两臂下垂,两肩微向前扣,胸部自然,稍有内含的意思,胸向内含,则背部自拔,足踵踏地,则两肩自然内扣,而两臂自然下垂。《内经》云:“至人之息也以踵”,其纯任自然之精意所在。含胸拔背则大气由脊柱直上而下归丹田,要领就在于此。
六、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骨骼肌放松的具体要求。如果骨骼肌不放松,则肩不能沉,肘不能坠,气血运行也就不能畅快,肌肉骨骼也得不到濡润滋养,发麻发胀的感觉不易出现。肩部的充分放松,才能使上体轻松灵活,下肢沉实稳当。肩要松沉灵活,肘关节必须保持微屈,即下垂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松沉肩关节,肩为臂与躯干的连接的结构,肩能松沉则臂自灵活;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气自沉小腹,便于屈伸和虚实转换,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肩肘不能松沉,则上肢都脱离不了僵化的境界。
七、正脊松腰
在行功时,身体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支撑八面。《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脊为屋梁,腰为车轴。又云:“腰脊为一身之主宰”,这都说明腰脊对健身的作用。脊为督脉循行之途径,脊正直松弛,大气由会阴穴直转长强穴上升泥丸宫穴。腹部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帮助大气的运行。腰松弛则进退旋转、虚实转换灵活自如,无往而不适。随时注意腰腹不能前挺,这样可以增加两腿的支撑力,使下盘稳固,动作趋于灵活完整,可扫除头重脚轻之病象。
八、提肛虚步
练太极功的提肛,并不是用力控制,而是随呼吸有意识的自然调整。因为吸气时提肛,能帮助大气上升,维持脊椎的直竖,使气沉丹田之内,从而迈步如猫行,达到轻灵的目的。
虚步就是《拳经》上说的“迈步如猫行”。在迈步时随着提膝(松膝)而提起足跟。迈左步时以右腿为支柱,松左膝,提起左足使其靠近右腿踝骨,然后再向前迈步。迈右步时亦同样要求。前进时,足跟先着地,足尖徐徐着地。后退时足尖先着地,足跟徐徐落地。《拳经》云:“其根在脚,发
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些具体的要求,进退的变换,发力的根源,身体的稳定,都以脚和腿的作用最为重要。而虚步又是对脚腿最有规律的训练,是松弛的有力印证。
九、虚实分清、重心稳定
这方面的要求与大致相同。在动作上,不外乎虚实变换,重心转移的掌握而已。每个姿势的衔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比简练,而气血的运行则比太极拳要通顺。所以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处处都要顾及气机的舒畅与否。虚实变幻,既要分明,又要连绵不断。动作与呼吸绵绵起伏,如行云流水,自始至终一贯到底。《拳经》云:“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在这种姿势变换、进退旋转的变化过程中,身体要保持中正之式,重心移动要稳健,腿部支撑要牢固扎实,而不能东倒西歪。一动则全身俱动,由局部而牵动全身,同时又沉静、稳健,给人以中正大方和顺的形象。
十、气沉丹田
丹田乃针灸穴位名。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名丹田。此处指下丹田,在眉间的叫上丹田。《内功经》云:“一吸一提,大气归脐,浊升清下,气归脐下。”《汪昂集一秤金》云:“……吸清气一口,以意用力同津送至脐下丹田”。道家吐纳之法也都说是脐下。所以我们也以脐下为丹田之所,不必计较几寸之范围。我们要求气沉丹田,就是练功时将真气下沉到丹田之内,从起式直到结束每一个动作,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头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行功日久,则小腹有气团结成。但气沉丹田不能急于求成,千万不能做成“气贯丹田”或“力入丹田”,要注意沉与贯不同,沉出于自然,贯出于勉强。沉就像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的引力徐徐下降,贯字则附加外力就会破坏呼吸自然。所以气以直养为宜。《拳经》要求“虚心实腹”,而气沉丹田就是这一些要求的具体体现。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