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与养生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8 11:05
为继承宏扬中国拳术的一代宗师张三丰所创“太极十三式”,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根据中国著名的家万籁声前辈的“原式谱”和万籁平先生的“武当套路”,精选了其中名称相同动作姿势迥然不同的四十个动作编成套路称为“武当太极十三式”。继承了它的传统性和独特的风格特点,持久练习则精、气、神三元充足,对人体能推迟衰老,变龙钟老态为童颜鹤发,达到祛病延年益寿。
一、武当太极拳的思想基础
武当太极拳是以道家的吐纳、咽津、导引图、龙守、虎引、龟咽、蛇曲等仿生与,溶健身、技击与意念活动为一体而发展至今,故道教思想是武当太极拳的核心。道教历来重视养生延寿、修道成仙、追求“长生不老”。其修炼宗旨是“法天贵真、静观天道”,并将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极为重视今生,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体。养生术成了道教的精粹,立足之本。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武当太极拳强调自然、注重养气。尤其是内丹术、导引术、吐纳术等“效法自然”。如野马分鬃、抱虎归山、猿猴献果、倒撵候等作为仿生取象,都是为了“养生之道”。《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而更重要是自己融于自然,归于自然,以自然养生。
二、武当太极拳的特点与养生功能
武当太极拳在拳理、练功方法、各势名称上,与各派太极拳似无多大差别,惟在动作姿势上出入较大,迥然不同,确独具一格。
1、心平气和,松静自然
所谓“心平”,就是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不胡思乱想,心态平衡。所谓“气和”,就是心境宽舒,精神愉快。人类疾病的50%-80%是由于精神失调引起的。精神愉快,心境宽广是人的长寿因素之一,是修身养性之关键。
“松”是思想放松,全身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都放松。松才能柔和圆活,才能入静。武当太极拳习练强调“松”,绝不是松弛,也不是懈。松是对紧而言,是对僵硬的要求。全身内外放松,运动才能柔和轻松,对人身气血的运行起抑制、疏导、协调作用,能使打开的毛细血孔大大的增加,达到拳论上所说的“气血无微不至”。从而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机能。静是思想高度入静,不受外界干扰。心静则天机活泼、身静则浩气流行。天机活泼则神灵现,浩气流行则真阳生、阶及神明。武当太极拳以静为旨、以静为贵,用静而起,归静而养,功从静中得。现代医学认为,入静状态就是大恼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依靠这个过程,大恼可充分休息,恢复大恼皮层细胞的活力。科学家发现,当人在物我两忘的静态中,测出的脑电波则是八至十三赫兹的波。大部分时间处于水波的人头脑敏捷,容易产生灵感,还具有一种特殊效能,较明显地促进一种荷尔蒙的增长,从而促动血管扩张,血流畅通,还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当人脑出现波时,人体机能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三磷酸腺会有明显的提高。《吕祖百章》曰:“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所谓自然,即是法乎自然、顺乎自然,合乎自然之意。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三丰鼻祖根据老子的本体说法创造了“太极十三式”,并运用道法自然,顺手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在武当太极拳中始终贯穿着道法自然的法则。
总之,心平才能入静,气和才能放松;入静则心平,放松则气和是相互关联的。做到了心平气和、松静自然,才能达到意境虚空若无,物我俱忘,才能使动作运行柔和缓慢,灵巧圆活、舒展顺畅,势势连贯协调,周身浑然一气,收到明代养生专著《寿世保元》说的“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活脏腑调顺血脉,使人一身流行冲和,百病不生”的效果。
2、处处螺旋,环性无端
武当太极拳运动是圆形的,由许多大不同的圆圈组成的套路拳法。因此,也叫“圆圈运动”。圆是有一个圆心(轴),大小圆或弧都随圆心旋转而形成圆。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旋转的圆或弧有平圆、立圆、斜圆、椭圆等。还有身形圈、脚圈、手圈等。武当太极拳动作以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腿的螺旋前进,是圆连圆,圈套圈,周而复始,自始自终,势势相承都离不开螺旋形的圆运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约有六十亿个细胞构成肌体。人体细胞怎样才能正常健康呢?有两个因素,第一要有适量充分的营养;第二双螺旋运动能促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人到老年,人体细胞死亡速度大于新生速度,人就开始逐渐衰老。如何使人体细胞死亡与新生速度平衡或减少差距,最佳选择是双螺旋运动结构的武当太极拳运动。它是以腰为轴,腰,腹、胯随动,牵动四肢,一动俱动的双螺旋运动。腰旋脊转,旋腕转臂,旋踝转腿,疏通任、督、手三阴三阳、脚三阴三阳经脉穴道穴位的反射区,敦促基因修复健康,促进神经系统和精气细胞,色素皮肤细胞的功能活动,减慢心脑血管的老化,以免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溢血等病症的发生。延缓脑细胞的老化,防止记忆力下降或老年痴呆症。
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与手指。”腰的松、沉、转、旋都是腰的虚实变化带动四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圆划圈。使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为主宰”。人身的命门穴在左右两肾在腰部。“肾为命之本”,“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肾脏在人身五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祖国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因此,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是制造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场所,骨髓里有许多能演变的特殊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和原始细胞,在各种刺激素的作用下,经过分裂、增值,变为成熟的血细胞,以此来增强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以腰为轴、腰为主宰的运动对补肾、强肾健肾的积极作用是发挥肾脏的藏精、主骨髓乃造血功能能激活体内免疫能力,起固本祛邪的作用。对癌症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因为癌症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差,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血球偏低,免疫能力差。
3、屈膝圆裆,低桩矮势
该拳对下肢的要求最重要的在于松胯。胯关节是大腿活动的轴心,胯松才能使腿部灵活自如,要直即直,要弯即弯。屈膝才能有利于腿的虚实变化,前进后退俱轻灵。屈膝不能使膝盖超过脚尖,以免凸臀,上身前俯。圆裆是说裆不能成尖形,而是圆形。要做到圆裆,就要松胯,胯根撑开,两膝微向内扣。这样能增加髋骨伸缩运转的灵活性和扩大活动范围。只有屈膝圆裆,才能节节贯穿劲起脚跟,发于腿,上升腰脊,形于指梢。
低桩矮势,意指姿势偏低,两腿屈膝下蹲,大腿接近水平或低于水平,有利于下肢锻炼而增强腿部力量和下盘的稳固性,柔活性及身体的支力与体力。惟运动量较大,难度较高,对年老体弱多病则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由高桩到中桩,再逐步过渡到低桩矮势。长期坚持低桩矮势修炼,刺激脚三阴三阳经脉穴道穴位反射区,疏通经络,气血畅流,对下肢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祖国医学也认为,“人类衰老是从脚开始的”,“万病从脚起”,“如果一个人的脚力很弱,则他的寿命很短。”俗话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脚”,“抗衰老的秘密在脚底”就是这个意思。高古拙补,尸蹙穿插,千变万化的武当太极拳,以及方圆互透、圆畅倜傥、情思缭绕的各种太极拳、械等的大量动作,使气血流荡,松摩五脏,轻荡六腑,灵通经脉,从而治疗人体诸多的疾病起到极大的作用。
4、气沉丹田、行功运气
武当太极拳是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强调以意导体,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身法的调节,合成一个协调,自然理想的形态结构,为进行意、气、力的调节创造条件;以体导气是在导体的基础上,引导气在“丹田”的聚合而形成一个中心;以气导体是调动聚合在“丹田”之气为源动力,以“鼓荡”、“螺旋”等形式带动躯体的运动,达到意到气到
,气到劲到,劲到神足,意、气、力的高度协调。
“丹田”分为上、中、下,神厥穴区为中丹田,乃人身性命之根,先天真气归藏之所,为母婴连接之枢,先天呼吸之门。“气沉丹田”使气海所藏之先天元气与下沉的后天呼吸之气和合,再与脾、胃消化之后天水谷之混合,化生精、气、神三宝。“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是“精”的载体,“精”、“气”旺、神气足。“神”是“气”作用下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
气沉丹田是指气不上浮,沉于丹田。采取腹式呼吸、引意以炼丹田之气。腹式呼吸是动作收合时吸气,横隔膜上提;在动作开展时呼气、小腹微鼓起,用意识引气向小腹深处直贯丹田。腹式呼吸能增大体内氧气供应,使气血畅流全身,达于四肢,全身感到轻松舒适。王宗岳论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之骨。以气进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即为意,意是意识、思想,
即大脑的机能活动。“炼意”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效果非常明显,使各个器官相互间的活动为一个整体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炼气”是通过调心、调形、调息来改善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抵抗各种疾病。
舌抵上腭,接通任督是要求,也是武当太极拳非常强调的。舌卷轻抵上腭,刺激玉池穴,唾液分泌直下,也叫津液。津液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科学工作者发现,唾液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腮腺分泌的,命名为“腮腺激素”,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及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使老年人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日本科学家西冈教授经过实验认为,口腔内的唾液是一道防癌线。唾液中的过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维生素
C等,抗癌能力很强,能消除致癌物质的毒性。
三、武当太极拳养生与技击相互作用
健康为人生之宝,精神乃立身之本。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人生的一切,谓之“健康第一”就是这个意思吧!人的健康要善于养,人无论内在心性、品质、人格、心理或其外在事业,学问、成就而言,都需要修身养性之本。人要健康长寿,必需要心境宽广,练功要制怒是养生的关键,所谓“功从静中得,祸从怒气生”。“养生之道,要在养气”,修炼武当太极拳是为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健康长寿。张三丰鼻祖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谈做武艺之末也。”自古至今,文人墨客习武强身,现代有许多拳师,太极拳名家都是因体质舒弱,经常患病而学练或太极拳的。有的成了武术家,有的成了太极拳名家,不仅拳练得好,还善于技击或推手。他们的身体健康了,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提高运动能力,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量力、速度、耐力、灵敏等,这才具备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等战略战术的条件。
修炼武当太极拳要懂技法,按照动作技术规范去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太极拳进攻和防守技法。套路中包括了这些动作,在演练时必须有攻防意识,与对方给接触或有可能接触的肢体位置或劲点位置,好似推手似的意念动作的进攻防守。因为套路中动作是以搏击或推手时的攻防原则设计的,没有攻防含意的动作,“用意不用力”就没有着落点,就练不出武当太极拳的味道、韵力来,也达不到较深境界里面去,产生不了深层次的效果。
搏斗攻防技击是武术的基本特征。武当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是武术内容的一种拳术,它的技击性特别突出。演练套路动作肘时沉、蓄、发明显,暗劲、明劲都突出。
武当太极拳产生至今,虽有防身的一面,但总的讲还是养生、健身、修身炼气术。其动作千变万化,其中攻防技击是始终不变的。没有攻纺含意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形成套路,我认为不是太极拳运动,而是别的什么,或太极操,太极舞,太极……。至多能起到活动肢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