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太极拳中的“足”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8 10:48
      足为步型、步法的根基,根基不稳,稍有偏差,步型、步法必乱。步型是下肢固定的姿势,步法是下肢变化的动作。步型经过移步转换才称作步法,各派的步型、步法也有繁简、大小的不同,其共同要求为足部动作须正确、灵活、稳当,使步型、步法有规律,可以支持和调节全身重心的稳定,不致引起身法歪斜别扭,从而不能周身劲整,浪费体力,从而影响呼吸的顺遂。
       对步法的要求是:进退转换须虚实分明。前进后退和步法变动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颤动或沉重、填实。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动作的灵活或迟滞完全决定于步法是否正确。拳论说:“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手避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这都说明了足部动作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手随足运是以足为主,足随手运是以手为主,随势而异;大凡在原地运转时足随手,进步退步时气随足),才符合“上下相随”的要求。在迈腿划弧方面,现行的吴式太极拳已改为不走弧线,这是为了便于学习的一种改革,对年迈体弱者较为合适。
       迈步时,先须坐稳一腿,屈膝松胯,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凡欲向左迈上,右腰隙先下抽落实,右胯根同时内收落实,左腿迈步就轻灵,反之亦然。这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应用。迈步、落足的方向、角度和转变时足尖的外撇、内扣和足跟的左旋右转、主次先后和度数等,都须辨别清楚,务使在动作上全身上下相顺相随。
       两足要一虚一实,即虚实分明,还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并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迈步要像猫儿行路那样轻灵,尤其是要像捕鼠时猫足沿地铲出的那样,这是太极拳足尖翘起、足跟沿地铲出的特点,只有在膝节有力、裆劲下好、腰劲松沉直竖、桩步稳固的情况下才能使动作轻灵。
       两足轮换运转时,机势毫不保留,动作须带弧形,始终不离螺旋劲,手在旋转,足部就自然地跟着旋转,所以有“足随手运”的说法。现以陈氏老架的云手为例,说明其练法过程,及动作与呼吸配合的方法。
       云手时,左足向左横开一大步,弧形起落,重心移至左足后右足随着亦弧形横开跟上一大步,而当右足将至左足边,复须自上向右转回些而落地,必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其上下相随的手与足的螺旋劲运转为:当左足开步,左手顺转一圈时,从右胁侧起的前半圈左手(掌心斜射向上)由右侧经面前(高不过眉)往左运转过程中,内劲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手指,先大拇指,依次至小指。渐渐贯劲充足,左手运至左前斜角时掌心已转向下,已至阳极阴生之际,为顺缠到逆缠的转折点,即为呼、为开、为发势的顺缠;后半圈左手由外收回来,下行运转(低不过膝)至右侧上方,内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即为吸、为合、为蓄势的逆缠。右手之运转亦然。至于两足运劲,左足前半圈由胯根内向外缠到左足趾为顺缠,回来自外向内缠至胯根为逆缠。右足亦然。表现在膝节往外和往内旋转上(内指向裆内而言,外指向裆外而言)。横开步时,以足尖先轻落地,然后全足踏实,当全足踏实时,另一足的足跟离地,准备移步,这样两足似踏跷跷板一起一落。
       在陈氏太极拳中,云手在也可抽出单练发劲,双手回环,向左右反复横抖,以风声呼呼,劲力猛透为合度,其技击作用为下部套住对方前足,上部双手螺旋横打,是跌打兼施的方法。
       凡前进的腿,须先提大腿,以膝带起足跟,足尖斜向下垂,脚面不可绷紧,再由屈而伸,缓缓迈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足跟先轻轻着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踏实。做云手时,横行前进的腿则须先轻落大趾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脚踏实。
       凡后退的腿,须先提大腿,以膝带起足跟,足尖斜向下垂,脚面勿绷紧,再缓缓后伸,先轻落大趾尖(实腿支撑力不够的可先落足掌),然后足掌和足跟落地,全脚踏实。
       凡后腿向前移半步靠近前足,不向前迈出的,称作跟步。凡是这种步法小的式子,前后足跟须在一条直线上对齐。
       这是腿法进退时的“由点及面”的练法。腿部的旋转作弧形,在技击上能起到套腿、勾脚、蹬膝节、踩臁骨、踏脚面、点软隙等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消化对方使用套、勾、蹬、踩、踏、点等防御和还击的作用。
       这种出腿走弧形、划圆圈、足尖上翘或下垂、左旋或右转的练法,极为有利于活动足部的关节,畅通经络,保持和发展腿部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足跟的提起和下落,左旋和右转,足尖的上翘和下落、外撇、里扣,不断地错综地贯串在套路动作之中,动作圆转自如,形象上也极为优美。不但使踝关节训练的灵活,也可以预防和矫正扁平足,对老年人特别重要。由此可以证明技击性、体育性、艺术性和医疗保健性是可以统一的,其差别主要在于运动量的大小和动作繁简。
       足尖的上翘、下落、外撇、里扣、前进、后退,都须由拇指领劲。转动时足尖的指向,关系到胯根撑开(即松髋关节)和运动量的加大,因此必须逐势研究。例如:杨式太极拳中揽雀尾的上步,当右腿提起准备前进时,如果右足尖斜向左方或左前方,而不是直对前方的话,那么胯根撑开便受影响,两胯根会形成夹紧的人字形,身法也会微偏向左,而不是对向前方。因此,不能认为足尖的指向无关紧要,而不去注意足尖在每势转动中落点的定向。须知肢体动作是互相关联的,互相制约的,细微处不注意,也会影响整体动作的准确性。
       太极拳的上肢动作,是以手领肘,以肘领肩的,下肢是以足领膝,以膝领胯的,其关键全在以手指尖、足趾尖领住运行,以手尖、足尖轻轻领住手足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则不能轻灵;胸腹也要随手足运转,上下相随,一气贯通。当足尖正对前方时,双手的指向也须对向前方,视线也须集中在前方,这也是“上下相随”的要求,目的在使上下左右的动向一致,加强周身团聚的合劲。
       凡迈步成弓步的,左前弓的须迈出略为偏左,右前弓的须迈出略为偏右,不使前后足对正站在一条直线上,以免站立不稳,引起上体姿势紧张。倒卷肱(倒撵猴)的退步也须左前足后退时偏左落下,右前足后退时偏右落下,不使前后足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样进退时较为稳便,步法也走成浅弧形,站立的姿势也稳当,不紧张,步法总以进退方便、站立稳当、胯根撑开为合适。
       进退转换时,不仅要注意足部的稳定,还须注意身法的稳定,不可有忽高忽低的情形,这样一方面可使运动量自然增强,另方面也可避免迈步变大或变小,失去原定步型的度数。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