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感能带动调整拳架,这都算不了什么,要练到脚底有轻灵的感觉,才算一段落,这就是郝为真论里的第一个层次,水中走路。
松沉之痛的彻底解决,一是尾闾放正,二是两胯关节完全松开.三是要有内功上身.这内功上身的标志就是在松沉之后的脚底轻灵感.郝为真论的第二层意思,水中游泳.李雅轩说,重中轻才是就是这个意思。
郝为真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当我第一眼看到如上的文字时,我就被其深深吸引,并认为这是最佳的太极拳功夫分层次的方法。郝先生的分层次法亦可简单列出,既是:一,水中走路,二,水中游泳,三,水上行走。郝论虽好,识货者少。这种说法一直不很流行,所谓曲高和寡是也。
这一阶段我打拳时不只是放松上身,而且注意放松两腿,包括支撑腿。到六月底,感到脚底和地面的压力有减轻的感觉,脚底越来越轻,进入七月,更加明显,至十日左右,状况稳定,打拳时和走路时脚跟地面已经不再是踩的死死的了,有点虚起来的感觉。我突然悟到,这就是郝为真讲的第一个阶段,如在水中走。
打拳时落脚却是迫不及待的样子,说明大师的功夫还没有进入郝论的第一层。打太极拳,落脚不轻,身上无功。我在这一阶段的感觉是非常强烈,我坐天车去城里,有时站,两脚下都是轻空的感觉,有时坐,屁股下的轻安感也很强,能进入郝论的第一层,就能算是高手了,不过是低手中的高手。严格来讲,这时的太极拳功夫,还不能算入门。
这要借曼师的陆地游泳一词来解释一下,当然我这里讲的陆地游泳不同于曼师的陆地游泳。我只是用这几个字,小旺哥的二,三层都是指打拳时已有一定气感,此时挥动手臂的感觉有时像游泳一样,但脚底下没变,还是踩得死死的。这就是我的陆地游泳。但水中走路就不同了,水浅时感觉不到,水深时由于浮力的作用,两脚已经无法把地面踩死。这就是郝为真的第一层意思。我达到这层意思只差两天整好半年。
很多名家,象祝大彤,讲理论是天花乱坠。打拳时落脚却是迫不及待的样子,说明大师的功夫还没有进入郝论的第一层。打太极拳,落脚不轻,身上无功。我在这一阶段的感觉是非常强烈,我坐天车去城里,有时站,两脚下都是轻空的感觉,有时坐,屁股下的轻安感也很强,能进入郝论的第一层,就能算是高手了,不过是低手中的高手。严格来讲,这时的太极拳功夫,还不能算入门。
每天不忘练功,走路时胯(两大腿根处)松开的感觉不断加强,没松开的胯就像生了锈一样,而开始松开就像往生锈处滴油,一般来说,打拳时,意在何处,何处就在松。
我练拳十个月多一点就初识尾闾中正的滋味了,而在这之前,我早就认为我已经中正了。太极拳的练习是每阶段得一个东西,当我两胯有松开的感觉时,脚底的轻安感已经失去。而当我初识尾闾中正时,这轻安感又来了,难道我已经到了如在水中游的第二层意思?进步如此之快,超乎我的预料,心里挺美,感觉我还真是个人才。
可惜好景不长,三天后,左脚脚踝就肿痛起来,拳都不能打了。当时不明就里,现在已经知道原因了,两跨松开后,尾闾一正,再加上几个月的松沉功夫,全部重力到了脚踝,脚踝一不松,二不适应,所以一下就肿起来了,拳不能打,我还是咬牙走了五百步,三四天后,脚踝好了,好了就又能练拳了。一个月后,感觉肚子松下来了。一松下来,右踝肿了,这回有经验了,也不怕了。三四天后,就又好了。肚子松下来后,跟约翰推了一次手,他按我右臂,我上朋,将他打出,用的是松沉整劲。
半个月后,我在家里走路,感觉屁股突然往下一掉,整个胯松了。从最出的两胯关节有松的感觉到整个胯往下一掉,整整九个月,这回才是尾闾真正了。叶大密说,尾闾如行舟之舵。尾闾真正时,能感觉到尾闾是在两个后脚跟荡来荡去。
特埃让我给他提他的不足,我知道他有一些缺点,但既然他的功夫好过我,我怎么能说他的不足呢。特埃已经到了如在水中游的阶段,他打拳时,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而脚下却是轻飘飘的。
之后的变化是一周一样,一周后,两胯关节又松了一层,感到有点怪,我觉得我的胯已经很松了啊!又一周后,两胯关节又有松开一层的感觉,这次是松到根上了,打拳时两胯是从两大腿根向外开,这才是杨氏拳!
又一周后,打拳是肩胯膝肘都有松开的感觉,整个人如在水中游泳.
脚下轻了,代表功夫好。感觉打拳时不是踩得死死的。开始打拳是提肚收腹一段时间才能有脚轻的感觉。这是水中走路。
放松肚子,还能感到脚底下轻就是水中游泳。脚底轻了,根就有了。
按劲,按在腰攻,除了腰之外,两肩的松沉也很重要。
尾闾中正是指任何一个架子及其转接其他架子之间时,都要中正,打拳时,意在尾闾,尾闾如行舟之舵,用尾闾把一趟拳打下来,懂这问题的人不多。因为你要做到这步才能体会到我说的意思。但如果你练安般年到欲界止定,你的尾闾自然会正。这是我发现的一个规律。
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感觉内功,练时要找感觉。
雅軒师曾多次讲说这种两臂沉甸甸的感觉,我以为,这两臂沉甸甸的感觉,代表有了一定的丹田内劲,而且只有两肩松的不错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感觉。
雅轩师讲: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雅轩师在谈守窍之说时又讲:
在练功未出势之前,在做预备工作时,就要做静心的功夫.先以意将散在外面的思想,把它收拢来,使其集中在印堂间安定下来,俟其集中安定之后,又要意识自印堂徐徐下至鼻端,,到达准头间,而后又由准头顺着承浆下到心间,它在心部要多收一段时间,等到杂念摒除了,心里一点往外想的意思也没有了,完全将在外散着的思想统统收回来了,身心也舒适了.在这个时候,口中定有甜液生出,身心感觉非常的畅快.有了以上这种情形之后,再将思想意识徐徐地将它放下去,到达丹田.从此就以丹田为家,思想意识在丹田里主导一切,------
從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对于丹田,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开始练拳时,只求心静体松,练体固精,练精化气.待丹田饱满不再空瘪时,功夫有些基础时,方可意守丹田。
田兆麟说:初练太极时,亦觉脐下空瘪,不知丹田为何物.三年后始觉,所谓丹田者,能蓄气,能发气,能养气,实为人身气之总机关.若气足,则丹田充满,按之如鼓然.艺高者呼吸,每以丹田为换气之所,与普通人呼吸绝不相同。
我觉得我摘的这三段文字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这两位前辈高人的的话语中看出,太极拳的内涵都包括了什么.太极拳是,也是一门包括调控身,息,心等的综合学问。
在水中走路阶段,只是根比以前稳,感觉比以前灵,但还不能算功夫上身。既然功夫未上身,就只好用力,用力又不犯法。
功夫上身是要在水中游泳阶段,水中走路是收腹打拳,初识轻,感觉在脚底。水中游泳是不收腹,尾闾正中,肚子松下来的情况下的重中轻,感觉在脚底,腹部和尾闾。这时功夫上身的标志是身形,什么是身形,三岁的小孩,你去招他,跟他较劲,你会觉得他力大的出奇,为什么,就是小孩的身形好,他的肩关节和胯关节是松开的,用力时会自动调成最佳角度,有人说这是力学,但小孩没学过力学,这是身形,身形出来了,别人很难搞得动你。身形越好,劲越整。最后感到全身合一,这时丹田就有东西了。我以前听到丹田就怕,但现在知道了,丹田确实是存在的,人找丹田很难,找不好会出偏,功夫路子对了,丹田会来找你。跟赚钱一样,所谓人找钱难,钱找人容易。
我有特殊的感觉,就是脚底的感觉,天才的一举一动,我的脚底全能感觉出来,我当时感觉不一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原因在于我的腰腿功夫本身已经接近暗劲的程度,跟小个子推,小个子太硬,而且劲整,小个子又时刻准备进攻,使得我不得不以棚劲相抗.而天才跟小个子有不少差距,对我毫无威胁,所以我从精神到肉体一下子放松了,这一松就一松到底.暗劲来了,不论是功还是守,化发都由脚底出.
这种感觉是以前没有的.我虽不甚明白,但却牢记心中.我希望再跟天才推一次.十天后,我碰到天才,跟他推了起来,我还是把他推得东歪西外,但却怎么也没有哪天的感觉.天才也确实有点东西,我虽然推他容易,但小个子却也拿他没办法.我找不到感觉,也就停了下来.这时一个女人走过来,要我跟她推手.一上手,感觉就来了,这女人有点松沉味,但实力也是跟天才有差距,他们之间的差距,使我一下子放松,松到脚底了,感觉找到了,我似乎也明白了,我再去找天才.跟天才推,感觉也来了.这是暗劲,是天才和女人帮我找到的.以后尽管我面对的是强壮力士,我只要一想天才和女人.暗劲的感觉就会到脚底.
暗劲是太极拳训练的一个过程,体现出来就是沾连粘随做的漂亮.但也不能沉溺其中,认为至高无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杨澄甫肘击褚桂庭,内三合,外三合.一肘打出,再一肘打倒.靠的是什么,基本功.而褚桂庭拜师后就成杨澄甫的十大弟子五虎将.靠的是什么,也是基本功.
沾连粘随就是太极拳的暗劲阶段,没到暗劲阶段是没法做到沾连粘随的.做也是瞎做,做出来也是假的.所以沾连粘随也有真假.假的就没有价值,干脆生拉硬拔好了.关键在哪里,在基本功.功夫到了,精神变物质,你的重心就在脚底.没这功夫,怎么讲怎么教,一时半会也做不到.
练太极拳时不能出现腹式呼吸的原因是练拳时不能放松.哪里不松呢?腰腿不松.两腿屈膝时腿部无力不能适应练拳时身体的自重.为了控制自身的平衡,所以要收腹提肚,收腹提肚又怎么能出现深长的腹式呼吸呢?偏偏有人把收腹作为练太极拳的要点.真是狗屁要点.其实刚练太极拳,肯定是收腹练的.这根本是不用教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功夫只好收腹.所以练太极拳先要做到不收腹,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走太极猫步.
当你俩腿有力了就能松了.松了就不用收腹了.肚子放下才叫腹内松静.这需要十几万步的猫步和两千遍左右的杨氏太极拳.接着走再来十万步,猫步的腹式呼吸就来了.当然这需要你本身要有腹式呼吸的基础.而且是真腹式呼吸了,假腹式呼吸是不管用的.当你走猫步时出现腹式呼吸时,这就是内功转变成内劲的方法.什么是内劲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么练出内劲.
其实功夫是一步一步来的,没什么虚的玄的.基本功的训练包括盘架子都很重要,当你练出一些棚劲,就是腰腿功夫逐渐上身,这时,你就可以表演推不动的把戏.进一步沉到脚底了,你就可以玩推不着.内家拳最重要的是长久的基本功训练.李雅轩最看重的是走猫步。
练太极拳的能把呼吸讲清楚的只有李雅轩。李雅轩说,太极拳是,练时别忘了行气,行气者何?即慢慢深长呼吸也。又言,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做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忘来不掇,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
从以上文字可看出,李雅轩的境界已超出腹式呼吸了,如胶似漆是体呼吸的境界。李雅轩的体呼吸是其长期心静体松演练太极拳的结果。
六妙门跟安般守意讲的是同一件事,也是同一个过程,哪六妙?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大安般守意经》有加上四圣蒂,苦,集,灭,道。
细住就是随,到此境界,不需再数息,把意念轻轻跟随着呼吸即可,此为随息。(当然,如果你想象我一样做实验也可以数下去。也有人出现腹式呼吸后就随息,要活学活用,此为不定止观),细住仍不是道,但已离道不远。
细住是一种境界,其特征是心念已细,妄念仍存,但你知道妄念是什么。你也知道你在想什么,由于大脑的放松,多余的养分进入到身体,脊柱自然挺直。神态也显得格外精神。
舍利佛见到马胜时,马胜就是细住,有道之人出定后就是细住,陈长兴号称牌位先生,陈长兴是细住。罗卜酒讲李雅轩神态比毛主席还庄严,李雅轩也是细住。习仲勋夫妇喜欢孙存周的气质,孙存周也是细住。
细住就是你有观注当下的能力,卡尔迪特跟我讲的过去不重要,将来不重要,现在最重要。这就是观注当下,就是细住。人在细住时有时会有天人合一的感觉,你看天,天很蓝,你看树,树很绿,看自己身直不累。别人看你,怎么看怎么顺眼。
细住也有天生的,不用修,孔子是,庄子是,六祖惠能也是。列宁是,恩格斯也是。武禹襄,杨健侯,孙录堂,杨澄甫也是天生细住。汪永泉的三个气圈也可引起细住,汪永泉也是细住。
走猫步都有什么用处呢?第一是正尾闾,第二是松腰,第三是沉胯,第四是松两个胯关节,第五是松整条腿.这五点好处当中,第一正尾闾是基础,我之前说过,练杨氏拳能做到百分之百尾闾中正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第五整条腿松了是极端.你看董虎岭打得拳,他的拳是用脚打的,两条腿松完了才能这样打。
当呼吸速度慢过每分钟三次时,打坐时不舒服的感觉就很少甚至没有了.过了这关后,也是要稳一下,继续坐每天至少一次.当呼吸速度降至每分钟2.5次即每息的时间超过40秒时,我将其定义为标准细住腹式呼吸.这种程度的呼吸质量比数息阶段的呼吸好多了,而且如果停下来,也不会退步很多,只要一坐,至少就是每分钟三次的随息程度.当呼吸速度慢过标准细住腹式呼吸时,就会有息遍全身的感觉.尤其是如果你练卧功,息遍全身的感觉极强.
当有一定功力后,肚子能放松并也出现腹式呼吸后,会觉得气往小腹某处相聚,这就是气沉丹田.如果你安般念的程度好,又肯下功夫走路打拳,这东西来得也快.来了以后就可以意守丹田,用丹田带着打拳.
人有没有丹田是能看出来的,尤其是当你有了丹田.前些天无意在我乐网上看到了王荣达和傅某某打拳的视频,以前我看不懂,所以只讲了王荣达落脚轻缓,走的是平面太极.现在再看更能看出很多东西,王荣达是有丹田的,用丹田和大胯走拳,而傅某却是气浮于上,只是手上在動。
丹田来了以后,有时会有全身合一的感觉.这时会明白内家拳是用身体打人.
李雅轩将劲力分为五种,即: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及虚无劲。硬劲就是常人所用之劲,僵柔劲乃练过太极一段时间后,人体各部位僵柔不一的局部发力,发力时接触点有硬力感的劲力。松沉劲是整劲,劲由脚底起,瞬间达接触点。轻灵劲为带有内劲之整劲,接触点感觉较轻。虚无劲是接触点几乎无感觉,所谓飓风刮至,百草据倒。
唯杨建候为神沾圣手,只要被摸着,你就跑不了,一轻二整,三块四灵。何谓一轻二整?我们推车或推墙时,都会用全身之力,但你如果你沾着吐沫捅破窗户纸时也能用全身整力,就是一轻二整了。杨建候就能。杨建候认为轻灵最重要,真能轻灵,也就用不着唯手先着力。杨建候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的最后一断,稍加改正,就便成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一般人触力之后,紧张僵硬,所以一推就动。但练太极拳的人,如能放松,可将接触点的受力转到脚底。同样,有工夫的人出手时,可以将脚底的支撑之力,转到手上发出。
我再找到董师和秋雅姐,将我的发现告诉他们,并问是不是这么回事?董师说,对了。又说,别人一辈子不懂的东西,你两个月就明白了。说来巧,那天是我向董老师学拳整整两个月的日子。
我将懂劲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叫做懂劲。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