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厚重的人文和美德内涵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17 23:33
讲究匀、慢、柔、圆,这就充分体现了美学思想。
对习练者的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充分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讲究仁义道德、和睦相处,但也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行为准则,因此,出于人身自卫和锻炼身体的需要,就有了的诞生。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太极拳本身就有很高的武德要求和武德修养,这不仅是对每个演练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学好太极拳的首要和必要条件。学太极拳,首先要具备武德。“武”是干戈军旅之事;“德”乃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道德、品德的统称,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以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武德”就是活动中必须具备的道德。
太极拳的武德修养有着几百年的光荣传统,有着极为严格的门规戒律。要真心学好、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来作保证。古人云,“非恒无以学成”,“有志者事竟成”;拳论讲“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到目标的奥妙,唯一的力量来自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这也正是太极拳在武德修养上的重要一环。
太极拳“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苦练太极妙,勤、学、苦、功、恒”。只有具有持之以恒的信心,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熟练和掌握太极拳技巧,使自己的技术更上一层楼。谦虚和诚实也是太极拳武德修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太极拳论讲:“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生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骄傲和虚伪是进步中的大敌,是失败的阴影。习练太极拳非常需要这种谦虚和诚实的思想,只有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太极拳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根据有关太极拳的考证,自陈王廷创拳后,几百年来,历代太极拳宗师留下不少光辉论著和典范,精辟地阐述了习练太极拳者在思想上的道德修养。《陈氏先辈门规戒律》是其代表之一。
《陈氏先辈门规戒律》共分五部分,即“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都对演练太极拳者的言行、道德情操进行了规范,始终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门尊十二严”是对太极拳演练者的正面形象塑造,虽然只有十二个字,但要求却十分具体和全面:端(举止端庄庄重)、敬(恭敬尊重)、公(公正)、正(正直正派)、仁(仁慈善良)、义(正义)、浩(浩然之气、胸怀宽广)、厚(见义勇为)、忠(忠诚老实)、信(信用)、诚(诚心诚意)、德(品德、道德)。
“规守廿备”是规劝太极拳演练者不应该去做的二十条行为准则:不倚权欺人,不畏强凌弱,不惧险、救危,不为非作歹,不仗技采花,不借势狂妄,不走街卖艺,不窜乡结党,不奢逸流浪,不自骄自满,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不可骄谄贫富,不贪无义横财,不过酒色处事,不抗公私之债,不得损公碍私,不图显官厚禄,不当叛国臭徒,不应蹉懈习拳。
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戒章十二禁”是要求太极拳演练者应当予以制止的十二种人和事:邪(不正当的事、歪风邪气)、歹(坏人坏事、为非作歹)、刁(无赖)、猾(狡猾)、奢(过分奢侈、挥霍)、诈(欺诈、诓骗)、疯(言行狂妄)、卑(下贱、品质低劣)、奸(奸诈、虚伪、背叛、下流)、谎(不诚实)、狂(极端任性、狂妄、妄自尊大)、恶(恶毒、凶狠、极坏行为)。
“律则二格”是告诫太极拳高手名家,收徒时务必慎重,要择人而传:善良之人,德端者习拳,以健康强壮身体卫身之根,此乃陈门拳术本貌共遵;不良之人,邪恶者从拳,以资侮掠人致本,为患害,此乃陈门拳术戒绝反对。
“学拳须知”是告诉太极拳弟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太极拳: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必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以为人善,善斯大矣;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智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太极拳除了在门规戒律上对太极拳师徒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外,还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在口头上和写进理论著作中,而且融汇到每招每势中,融汇到太极拳的具体技法中,达到外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武术拳种的一个重要特征。
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讲究“舍己从人”,研究“彼不动己不动”、“随屈就伸”,将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当中,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太极宗旨。通过加强演练者的道德教育,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如练太极拳预备势时,要求演练者“首先要心平气和,思想贯注,排除杂念,做到一个‘静’字”,“还要立身中正”。这里的“排除杂念”、“立身中正”,同样可以用来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如果人人“立身中正”,摒弃私心杂念,无疑,社会上将会去掉不少不和谐因素。再如,“太极拳用”中说:“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以我之手称人之手,如秤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这里的“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以我之心度人之心”的论述,若用来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理同志之间的关系,无疑可以化解矛盾,去掉争斗,克制仇恨,张扬爱意,维持社会群体得以和谐正常运行。
太极拳是多种拳种的技术汇总,演练者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掌握和发挥,才能继承、发扬、普及、提高太极拳,否则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奋斗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有害细菌和腐朽思想的侵袭,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走上邪路。
由此可见,太极拳具有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功能。它的习练过程,是教人向善的过程,是行道养德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精神动力和学习毅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过程。通过后天练拳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使太极拳演练者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也是人们称太极拳为道德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