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即指进、退、顾、盼、定。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为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粘劲好像钓鱼,身体好似鱼竿,特别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要想用粘劲将对方粘起,此劲一定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腕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都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钓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2)后退: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从外形上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迸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奥妙无穷焉。反之,初学者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劲境界也。
3)左顾:在五行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穴,此穴属肝经。此劲的劲源在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己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末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4)右盼: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有舍己从人之术,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
但应注意,接触手时,意念集中在劲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对正手轻轻相随,如此类推,对方接触我何部位,膻中即与该部位微微相合,随其动而动。如意念集中在接触部位,即为意之双重。但应注意不丢不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为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为丢。只有不丢不顶,才能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5)中定:在五行中属土。方位正申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
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八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此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
此种粘黏,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比如蓄电池充电,教师为一发电机,学习者为一无电蓄电池,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功练成如发电机已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遍对手,即不丢不离。
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艺愈高,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感觉,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圆圈之大小也。此劲为太极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
大捋推手,在方位上,是以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隅角求四正。在手法上採、挒、肘、靠四种劲法为主,要求动作灵活、紧凑,此四种劲法,也各有其劲源。现叙述如下:
(1)採劲,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西北隅。五行中属金,发此劲要短脆。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此二穴属膀胱经。採劲,要轻灵,好像採摘花朵或果实,使用採劲时要特别注意技巧。如对方进攻时,用左手或有手执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採,其效用与捋略同。
欲使对方前倾时,而乘机使其重心向前。此採非用手,手探则功效小,须用劲源与腰腿劲相合,加以意气。採如得势,能使对方头晕目眩,由脚跟全身採起,跟起即可发之。惟採人不可同时採两边,只採一边,可使对方重心偏于一侧,否则反被其借劲而稳定重心。採时手轻而意念要重,方能有效。
採时宜己身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太极拳经所云:"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即此谓也。太极拳架中,海底针一势,即为採之用法。海底针后连以扇通背,即探后随发之意。
(2)挒劲,在八卦中是坤六段,方位西南隅,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中丹田穴,此穴属脾经。 挒劲在太极拳中,不甚应用,故知者甚少。不如掤、捋、挤、按、採、靠等劲为大家所熟悉。然此劲实甚重要,学者不可不知。譬如自己在前倾后仰势背之际,欲使转顺,即须运用此劲。
挒劲用于捋或採之后,用法一手按住对方之臂,另一手用手背放于对方腋下或胸颈部反挒之,使对方后仰倾跌。如自已被对方用野马分鬃,至势背后仰之时,即可用挒劲以转背为顺,反借其势,使之后仰。挒又分横挒採挒等法,也有叫上挒下挒者,但均应用劲源配合腰腿之劲,而不用手劲,用此劲应注意与对方之距离,不可过远,远则无效。故当用身法步法,使之靠近,方能有效。
(3)肘劲,在八卦中是良覆碗,方位东北隅,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肘劲是通过劳宫穴于劲源肩井穴相合而产生。左臂打肘劲时,意想左手劳宫穴先找右肩井穴,立即滑向左肩井,肘劲立即产生。右臂打肘劲时,意想右手劳宫穴先找左肩井,立即滑向右肩井,肘劲也即产生。
手之攻击对方,包括指、掌、拳、腕,应有合适距离。太远易犯手末到,而劲已断之病;过近则势闭,而又不能发。故欲弥补此缺点,在距离过近,用手不得势时,惟有用肘劲以助之。手前足前为人之第一道防线,肘前膝前为人之第二道防线,较手为近。近距离发之得势,较手为猛,可直攻击对方心口窝或软肋,是为毒手。发时与膝相合,加以意气。
身体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眼神注视对方。大捋中用肘,含于被对方用捋之时,以肘还击之。推手中用肘,含于分开对方手之时,一手执对方之手,一手用肘击其胸口,此劲虽属凶猛,如用不得法,反为对方借势,故用时不可不注意之。
(4)靠劲,在八卦中是翼下断,方位东南隅,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膀胱经。靠劲,乃以肩或背靠对方之胸口,其劲又较肘劲更厉害,用于已身与对方距离更近之处,助肘之被闭而不能发劲时。靠时己身中正,肩与胯合。靠劲分肩靠与背靠两种,它的内劲由两穴相冲而产生。
如重心在右脚,左环跳穴找右肩井穴为肩靠,右环跳穴找左肩井穴为背靠。重心在左脚时,右环跳穴找左肩井穴为肩靠,左环跳穴找有肩井穴为背靠。不可以用肩硬撞对方,须在已身与对方皮肤稍相接触之际,以肩胯合劲,加之意气靠之,或上或下,随机而行。
至于自己之身法步法,尤应注意。顺步前脚须插入对方之裆内,成丁字形,否则不能得势。靠在大捋中,用之最多。惟靠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拨背,尾闾中正,眼神注视对方。此处更须防护自己面部及所靠之臂。不然一有疏忽,则易被人击面,或有撅臂之虞。故靠时另一手须护于靠之手臂肘弯处,以防不测。能发靠劲虽体弱劲小者,亦可攻击力强之人,因靠劲较手劲、肘劲更大。
上一篇:怎样练成太极拳家
下一篇:太极拳的腰隙、丹田训练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