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如何理解“脚下生根”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06 08:31

崔仲三:脚踏实地才能轻灵敏捷

  在民间界.一般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盘,也称之为三盘。上盘讲手上,中盘讲身上功夫,下盘讲腿上功夫.
 
    下盘的腿脚功夫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
    其一是柔韧性,指通过耗腿,以及各种腿法的练习,达到增强腿部柔韧性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抻筋拔骨;
    其二是力量性,是在柔韧性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组合练习,达到增强腿部力量的目的,同时达到“下肢稳固”的目的。
  长期练习,能强人体下肢的力量,提高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
    在这里,我讲个实例。美国爱慕瑞大学徐廷森博士通过几年的不同锻炼方式实例对比,发现通过练习的这组人“抗跌摔”能力最强。这是由于在完成太极拳动作时,身体重心是在不断转换.也就是虚实变化.所以腿部力量就得到很好地锻炼,身体的松沉,也起到了保持身体平衡稳定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太极拳“下盘稳固”的重要性。
   “下盘稳固”的前提首先是身体重心要沉下来.在太极拳中就是要做到“腰髋松沉”,这样就提高了身体纵向的平衡稳定性,太极拳中称之为“中定”。
     在这个基础上.身体重心的“合理”分配、力量的运用、动作中虚实的微妙变化、气息的沉浮等等,才能顺利地完成。
     俗话讲“脚踏实地”,就是要扎扎实实的站稳了,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技击技巧。要想达到扎实的目的,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四肢就要始终保持在“自然弯曲”的状态,因为太极拳一个重要的动作要领就是“曲中求直”。对于下盘而言,就是沉下来,稳下来。腰髋沉下来,身体下盘自然就稳固,有如同脚下生根的感觉。这不仅是肢体的感觉,同时也会感到气就沉下来了,随之心态也平和了。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加强腿部力量。通过动作的转换、架势的稳定、重心的稳固、虚实的变化、力量的合理分配,逐渐增强股四头肌和腿部肌群得力量,达到很好的支撑的作用。这就如同“生根”。
   郝月如前辈所讲的就是对太极拳“三盘功夫”的描述,是一种体悟。当然在推手过程中,这也是一种手法的实际应用,就要做 到“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随时在变化,手要准,身要活,步要灵。因此,没有扎实的“脚下生根”,也就没有轻灵之说。
 
                              
    张全亮:根深才能叶茂

  根基,是自然社会的规律,俗话说:“根深叶茂”没有很好的根基,大树生长不起来,高楼也盖不起来,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讲究打好根基。“脚下生根”是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人要想运动稳定,脚下必须有根,如果脚下漂浮,人就站立不稳,也就没法运动了。
  练习更讲“脚下生根”。过去练拳要先站桩,要求脚趾抓地,气沉丹田,意念下沉。这些都是要求整个意念要向下走。
    但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你的意向下走,神则要向上领。这样在神意上的对拉拔长,人才能重心稳定。
    比如,人在向上纵跳时,脚下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向下运动时,头顶会有一种上领的感觉;手在发力时,脚下必须用力蹬地,所以又“力由脚发”的说法。手上的劲力,必须从脚下起,通过腰的主宰来起作用。
    所以练习要求“脚下生根”,其实就是要求稳定,你有稳定了,人才能借助地面发出比较大的击打力量。如果悬在空中,或者人体失去平衡时,人是发不出力量的。人只有在心气下沉,脚踏实地的时候,才能稳健地做各种动作。

  郝月如说的练习太极拳的三层境界,实际就是一种意念。我们讲练拳“脚下生根”,绝不是练拳时脚跺地,凿凿实实的扎在地上,也不是脚使劲向下踩。这些都是错误的练习方法。

  练拳时要做到稳定轻灵.应该要按照拳论说的做到“虚领 顶劲”,也就是意想脚离开地面.向上领起.这样脚下反而沉实稳固。如果你意想脚下踩,反而不稳定。内气下沉,神意要有上拔之意。这就是一对矛盾。
  还有,武术不讲究站死桩,如果站死桩,身法、脚步就滞重了。
    八卦掌和太极拳都是动桩。武术的攻防动作.都是在运动中进行的.站着不动肯定不行。在运动中,要讲究稳定、快速、敏捷。
    因此,灵活性和稳定性.在武术中是一对矛盾。没有稳定性,灵活性就没有基础;只讲稳定性,没有灵活性.稳定性也就没有意义。
    总之.我们对“落地生根”的说法不能肤浅、片面地理解。
    总体来说,“落地生根”是对的.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轻灵敏捷也离不开脚下生根,没有根基,谈不上轻灵。
    但是,完全是实的.以至于僵滞,也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讲“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并不是不讲究灵活。 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忽略了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拳架的高低,与身法的稳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于意气的松沉。
    意气松沉下来了.脚下就能生根:意气松沉不下来,架子虽然低,脚下也是没有根的。所以.下盘的稳固,并不在于你的架子的高低,关键在意气是否能够沉下来。
    另外.拳架的高低.要因人而异。对年轻人来说.可以架子低一些.上岁数的人,架子就要适当地高一些。
    架子的高低只是练习外形.练筋骨皮,人过了五十岁.身体的机能开始老化.所以,不能按照年轻时候的要求去练,应该在意气松沉上下功夫。从的角度来说,人过中年.再像年轻人那样,做大运动量的运动.架子还是那么低.是不适合的。要尊重自然规律。
    中年以后,练习太极拳.要多在内涵、意念上下功夫.不要在形体上下功夫。
  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也就是上肢要像行云那样轻灵.脚下要像流水一样平稳灵动。
    身体不要大动,手不要用力,手是随着身体的旋转来轻轻运动的。下面的脚步则像水一样灵活机动.随高就低.无孔不入。我们学习太极拳,不能片面地理解拳论.要全面的领会拳论的精髓。
 


 吴文翰:“脚下生根”是轻灵敏捷的基础

  练习太极拳有三个层次,开始就像是在水底下练。然后就像在水中央练,最后像是在水面上练。这是郝为真老前辈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孙禄堂跟郝为真的后人也把这句话记录下来。
  郝为真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实际是表达了练习太极拳由实到虚的修炼过程。在开始的时候,练习太极拳是重和实的,随着功夫的增长  动作会变得轻灵.最后则好像在空气中练拳了。

  在水底练拳,脚扎在水底,身体运行时有水的阻力,这表明身体的轻灵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进一步练习.好像在水中央练拳了,脚不是扎在水底了,水的阻力也小了.这表明练拳的轻灵度提高了;
    到了第三层,就浮到了水面上.没有水的阻力.身体就极其虚灵了。
    因此,武派太极拳在走架时,要求做到空、松、圆、活。郝为真说的练拳体会,实际就是要求做到空、松、圆、活。

  如何做到空、松、圆、活呢?
    这就要求走架时.要从重、大向轻、灵的方向练习。
    也就是开始练习时要沉稳重大.随着功夫的增长.逐渐变得轻灵圆活。
    这三层意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的,这只是郝为真老前辈自己的体会。其实,每个人练拳都有自己的体会,比如中国台湾的郑曼青老人,他练拳的感觉是像“陆地行 舟”.这是在空气中锻炼自己轻灵劲的功夫。这些练拳的体会.其实都是一种从重浊到轻灵的感受。

  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
    太极拳拳论中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讲步法的轻灵。
    要做到“迈步如猫行”,得做到两点:第一要轻,第二要沉稳。
    所谓沉稳.就是扎实,也就是脚下要有根。如果脚下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会有步法轻灵了;如果脚下过于滞重,也是做不到“迈步如猫行”的。
    所以,我们要求练拳要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地生根”。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做到轻灵稳健.就必须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规范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步幅、步宽。在转脚时,还要做到角度准确。另外,还要练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轻灵稳健的。
  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稳健轻灵还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
    比如做弓步动作.迈步时,一定要把支撑腿稳定好.另一条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脚要脚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后依次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最后完成弓步动作。在将要完成弓步动作时.意念体重通过前脚涌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样。这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过脚尖,膝盖也不要左右摇摆.要稳定住;后腿要微曲,有弹性,脚后跟不能离地,脚掌也不能转动。还有,迈步时重心不要先移动.要等到前腿落实后.重心才能逐渐向前移动;重心移动时,身体要中正.不能低头猫腰。这样练习.就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
  另外,太极拳为了技击,除了要求稳健轻灵外,还要快速准确。这就要求在腾挪闪展上下功夫。闪展主要是腰上的功夫,腾挪则是腿上的功夫。要达到这个程度,只是练习拳架还不够,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
  总体来说.“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就是为了练拳稳如泰山.举步轻如鸿毛。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就不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的轻灵。“落地生根”不是滞重,而是稳定。如果过于滞重.就不能达到举步轻灵的目的。

  至于练习拳架的高低问题,要因人而异。过去练习太极拳,都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就是身法要放低.动作要大一些。过去都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成年人练习太极拳的很少.所以,开始练习时,都是低架。青少年练习武式太极拳,也要求底架。随着年龄增长,拳式要逐渐紧凑,身法就高了。
    杨式太极拳身法比较低,这是由于杨澄甫老师教拳时年龄不是很大,身体又高大,所以拳架比较开展。但是,练拳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年龄,来决定架势的高低。郑曼青老师的拳架就比较高,也比较快.这是因为郑曼青个子和杨澄甫相差悬殊.所以他并没有在外型上学习杨澄甫,而是在太极拳的理念上学习了杨澄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高架比较多,这是由于武式太极拳主要是在文化人中间传播,这些人大部分不是从小练习的,所以,一般都是高架,步法比较灵活。总之,练拳要因人而异.不是低架就好,高架就不好.也不是高架好,低架就不好。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去己之根”的观点,见于上海的王壮弘先生给《陈氏太极拳图说》作的序。
     他的观点是练习太极拳要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如果“脚下生根”了,步法就死了,不灵活了。
     其实.这只是从文字上对“脚下生根”的理解,比较片面。“落地生根”并不是真的扎在地上不动了,而是对人在运动中下肢稳固的一种比喻。
     太极拳并不是只讲“落地生根”,还讲究轻灵敏捷、腾挪闪展。
     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也就不会有腾挪闪展的轻灵敏捷。“落地生根”是强调你在举步投足时脚下要稳,如果脚下不稳,你还怎么和人推手搏击?
     所以,下肢稳固,是上肢轻灵的基础,也是腾挪闪展的基础。
     这就像盖房一样,不打好基础,房子是盖不起来的。不仅仅是太极拳.中国武术都十分重视腰腿的功夫.重视下盘的稳固。所以.王壮弘说的“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是对的,但是.对“脚下生根,落地生根”的理解是片面的。“脚下生根”并不是要把桩步扎死,并不是死的桩步,而是对下肢稳定的一种形容比喻。

  另外,在推手时要做到身体稳固.并不完全取决于桩步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对虚实的把握。
    崔毅士老师当年坐着跟我推手,他虚实变化得好,到他手里我站都站不稳,更甭想“落地生根”了。李亦畲对太极拳的虚实说得很清楚.他说:虚,并不是全无着落:实,也不是完全扎煞,像一个桩子扎在地上一样。实中要有虚,虚中要有实。
    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虚实的变化。如果虚实变化不好,再稳的桩步也是没用的。不懂虚实的变化.也就像王壮弘说的,桩步也就成了死桩了。
    所以,在推手中,虚实变化得好.是身体稳定的关键。如果你不懂得虚实变化,或者是大虚大实,不懂得细微的虚实变化,那么你想稳如泰山.也是做不到的。懂得虚实变化,身体才能像不倒翁一样稳定。
    但是.下肢的稳固.也是身体虚实变化、闪展腾挪的基础。所以,练习太极拳,既要练习“脚下生根”的稳定性.又要懂得虚实的变化,练习腾挪闪展的灵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开合虚实,其他身法的变化、桩步的稳定.都是为了开合虚实服务的。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