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气功网 >> 中国功夫 >> 太极拳 >>

太极拳的重心移动

浏览次数: 日期:2012-12-06 08:31
    重心移动,是行功走架的关键。我个人的修炼体会是:架的练习能否成形,除了身法八要必须炼上身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重心移动的方法。由于没掌握重心移动的要领,很多习练者出现了膝关节肿痛、挺胯、撅臀、猫腰、伸颈等弊病,甚至一些著名大师的传人和习练几十年的老练家到了晚年一走架连身法八要都丢了。因此。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应注重行功走架时的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目前流行的国家规定套路的练法和传统各门派的练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有些还大相径庭,令太极拳习练者无所适从。
    一、前腿弓、后腿蹬的误区
    国家规定套路对于虚步变弓步的技术要求是:前腿弓和后腿蹬要同步进行,前后上下要协调一致。这种练法和技术内涵本身并没有毛病,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不失为一简捷有效的方法。但按经典太极拳论的要求来看,无论是弓还是蹬.都是后天主动做作的动作和局部用力,而非内家拳的自然之道。
    其实不仅学院派的技术类型如此,甚至一些传统派的练法也与学院派的技术要求大同小异,如《武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的重心移动的方法是:  “右腿蹬直,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左脚落平踏实,成左弓步。”看似是向学院派看齐,以求规范;其实是没得真传,不知所以。
    练传统太极拳中得真传者并不多,郝为真先生的入室弟子阎志高师祖在沈阳授徒lO年。教了几百名学生,得真传者廖廖无几;陈明洁师爷是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但陈师爷的弟子也并非人人得其精髓。我初学武式太极拳时,师门的前辈也要求我行功走架时后腿要蹬上劲,蹬来蹬去把膝盖蹬伤了,后到兴城温泉理疗才有所好转。我在失望中得遇陈师爷的儿子陈一鸣师叔,请教下势行功而不伤膝盖的方法,他告诉我本门太极拳行功走架的真谛:千万别在膝盖上使劲,腿要放松,要借身体往下的松沉之力,再裹裆护肫,转腰沉胯,重心就能轻松移动了。我按此方法一试果然见效。于是奇怪: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知道的人不多?陈师叔说:过去老拳家教徒弟时,你不问他他不说,像这种外表不明显的毛病,他看见了也不会给你挑明。陈师爷说过,你没有练到那儿,说了也没用。
    看来传统的教授方法确实需要改革。
    二、传统派的正宗练法
    传统派中有一些是与陈明洁师爷嫡传方法类似的正宗练法,如杨式太极拳,《太极拳理传真》一书的作者张义敬求教于杨澄甫的嫡传弟子李雅轩先生:“‘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劲为主或是以向前蹬为主?’他慈祥地笑着说:‘原来这个你还没有懂呀?难怪你不长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个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吗!最后他肯定地说: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习法。”
    当代武式太极拳的著名学者吴文翰先生关于太极拳虚实转换的方法是(以右实左虚为例):“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左足尖离地上屈,足踵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脚掌缓缓落下踏实,右足蹬地,右腿自然伸屈,上体随腰胯微左旋,尾闾前送成左弓步。”昊先生师承的练法是源于传统武式太极拳的“转换在腰隙间”的法则,但吴先生的阐述更为具体化。以两腰眼作为转换的关窍虽是武禹襄的首创,但已得到各派太极拳的认同,如笔者所习的杨禹庭一系的北派吴式太极拳也主张“命意源头在腰隙”,并且总结出一些很好喑勺练法。
    武式太极拳家阎志高师祖早年练过太极提纵术,他将师承的郝为真宗师的练法与呼吸、意念相结合,重心移动时。吸气用意念将后腿的实足提起,呼气用意念将前腿的虚足落实。久而久之练得重心转换轻灵自如。倘若青少年能刻苦用功则有望练得身轻如燕,长年坚持这种练法不仅吐纳之功有成,而且敛气入骨亦有可能。另外,阎志高师’祖早年练过形意拳,而陈明洁师爷8岁时既随戴魁先师修习心意六合拳,于是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三节”理论融入了武式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之中,使重心移动与脚下三节劲的相结合成为本门行功走架的一种特色。

所属类别: 信息之窗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返回文章目录===